根據我拿到的這份報告上的記錄,這種開採難度極高的礦物叫做魔化水晶,是一種過度魔化後的水晶。如果按照化學構成分析,這個東西和一般水晶幾乎沒有區別,但按照能量檢測的話,就會發現這個東西的內部能量反應極高,可以說是一種非常不穩定的礦石。

魔化水晶雖然極不穩定,但也沒到完全無法儲存的地步,所以地面上偶爾也能發現一些魔化水晶。不過,地面上發現的魔化水晶全部都是在火山附近,不管是死火山還是活火山,反正魔化水晶只出現在火山附近。一般來說這種分佈情況就代表著魔化水晶其實是一種在底下深處才會存在的物質,而出現在火山附近多半也是因為火山噴發時巖漿的搬運作用送上地表的。

根據魔化水晶的産地特徵,可以確認,黑暗評議會應該是有這種礦石的,畢竟地面上的魔化水晶都是熔岩帶上來的,而地下世界裡熔岩河、熔岩湖什麼的那都是非常多的。所以可以肯定黑暗評議會應該是有魔化水晶礦的,只是我沒想到這東西的開採難度居然高到這種程度。

地面上的魔化水晶說是開採,其實基本上就是在撿。這些被熔岩帶到地表的魔化水晶在熔岩冷卻後就被凝固在了火山岩中,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火山岩因為風化、水蝕等原因被逐漸侵蝕,最後被包裹在其中的魔化水晶就會暴露出來。這些魔化水晶被某些幸運兒發現,然後就成為了我們所使用的魔化水晶礦石。當然。因為現在大家已經知道魔化水晶是熔岩帶上地面的,所以也有些人會故意的去火山岩區域挖掘,只是因為魔化水晶的分佈並不均勻,存量也非常低,所以基本上産量從來就沒高過。

比較幸運的是魔化水晶是一種特種材料,用途比較單一,所以即便沒有也不會影響到大家的正常使用。不過,比較不幸的是,雖然這個魔化水晶的用途比較單一,但這僅有的幾個用途卻包括了:附魔裝備加強、神器製作、超大功率能量武器的轉換核心。

以上三種事情基本上對普通玩家來說都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像是那個附魔裝備的加強可能還有一些高階玩家需要偶爾用到一兩次。但絕對不會太多,至於剩下的兩個用途,那基本上就和普通玩家沒有一點關繫了,甚至於即便是某些中大型行會也未必能用到這兩種用途。不過,問題是我們是冰霜玫瑰盟,我們是世界第一行會。別人用不到不代表我們用不到。更糟糕的是這東西我們不但能用到,而且消耗量還相當之大,而這個消耗量這麼大的主要原因就在於魔化水晶可以用來製作一種名為魔力諧振器的裝置,而這個裝置就是對神族用機動天使的核心部件之一。

我們行會的對神族用機動天使從一開始數量就不多。而且造價高的驚人,其中一個很大的開銷方面就是這個魔化水晶。因為這玩意的産量極不穩定。市場斷貨,所以我們不得不花費大筆資金提前鋪開收購絡,只要一出現立刻就買下來,這樣才能勉強維持我們的高階武器使用。可以說從我們行會開始使用魔化水晶開始,這東西的供應量就從來沒夠過數。

因為我們對魔化水晶的需求量相當大,而這個魔化水晶的産量又不穩定,所以我們對於黑暗評議會能夠提供魔化水晶是非常高興的。但是,讓我沒想到的是我們在地面上幾乎就是在撿取魔化水晶,而在地下卻完全是另外一種狀況。

根據黑暗評議會給出的礦産地資訊。這個魔化水晶的産地分為兩種。一種就是我們之前猜測的熔岩湖與熔岩河。這種産地的魔化水晶相對於地面上來說開採難度要大了很多,因為這裡的魔化水晶全都在熔岩河與熔岩湖的底部,想要開採這些魔化水晶就要潛入熔岩底下。以前黑暗評議會都是利用某些在熔岩中生存的魔獸來採集這個東西的,但是因為魔化水晶在熔岩中的分佈其實和地面幾乎是一樣的,所以這種方式開採難度雖然只是比地面高一些,但是産量依然是微乎其微,唯一的好處恐怕也就是相對穩定一些而已了。不管怎麼說在地下熔岩中開採魔化水晶依然屬於一種極端危險的並回報率低下的工作。

盡管在熔岩河中開採魔化水晶已經相當不容易了。而且産量又不高,但這還不是讓我抓狂的主要原因。真正讓我抓狂的主要原因在於魔化水晶的真正高産礦區——地心黑洞。

地心黑洞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黑洞,它其實只是一種空心球體而已。地球的最表層是地殼,這個部分是以岩石為主的一層固體化的外殼。而在其下方就是地幔了。地幔並不是固體,而是液化的巖漿層。因為地幔是由液體構成的,所以理論上它的內部是不應該存在空隙的。但是,實際上地幔並非沒有空隙。就好像水中會存在氣泡一樣,地幔之中也有這種空泡,但其外殼不是水膜而是一層緻密的結晶矽。這層結晶矽本身並沒有什麼價值,但是其內部卻因為深處地下而吸收了大量的地熱能並在超高溫超高壓之下形成了大量的魔化水晶。這種由結晶矽外殼保護著的,內部幾乎全都是各類水晶體的,中央含有空洞的球體,就是地心黑洞。因為地幔中的熔岩溫度很高,所以其本身會發光,而地心黑洞只是結晶矽,它的熱量遠低於熔岩本身,所以和周圍的熔岩比起來就好像一個黑色的窟窿,地心黑洞就是因此而得名。

不管怎麼說,地心黑洞之中含有大量的魔化水晶是肯定沒錯的。地心黑洞的外殼一般只有一百多米厚,只要擊穿這個外殼。內部就是接近三十米厚的各類水晶組成的混合礦物層。這個礦物層內部全都是水晶和以單質狀態存在的稀有金屬,可以說那基本上都是錢。考慮到這些地心黑洞的直徑基本都在三公裡以上,如果能成功捕獲一枚地心黑洞,那即便是對我們行會來說也算是一筆巨大的收入了。而只要我們能捕獲三五枚地心黑洞,那即便是以我們的標準來說也算是大發特發了。

如此龐大的利潤,你說誰不心動?但是,正因為心動,所以抓狂。

《零》這個遊戲雖然為了讓玩家可進入的地圖區域增加,所以刻意減弱了海水中的壓強對生物體的影響,而且遊戲內的大部分裝備都有超強的抗壓能力。其中騎士頭盔還帶有深海呼吸器的功效。這些都是為了讓玩家進入水下的地圖遊戲。但是,雖然遊戲減弱的海水中的壓強效應,可卻沒有更改其它的壓強産生的作用,比如說氣壓對人體的各種影響就沒有更改。

很不幸,地幔之中的壓強和空氣壓強一樣也屬於沒有修改的那個部分。也就是說,遊戲內,地幔中的壓強將會接近現實中的真實資料。

根據黑暗評議會給出的礦産開採評估報告,存在魔化水晶的地心黑洞一般駐留在淺地幔層,該區域的壓強大約是:20gpapa是壓強單位帕斯卡。g就是電腦硬碟容量的那個單位g,不過不是024進位。而是000進位,也就是說gpa等於0億pa)。

20gpa是個什麼概念?我們身處地面時周圍的氣壓可以粗略認為是0萬帕斯卡,水下的壓強也可以粗略的計算為00米水深對應0個大氣壓,也就是00萬帕斯卡。按照這個計算,一萬米深的海底水壓也不過才0gpa而已,20gpa的壓強也就相當於十二萬米深的水壓。當然,地球上其實壓根沒這麼深的海。

現實中地球上海水最深的就是馬裡亞納海溝底部,這裡的深度也不過才一萬一千米出點頭,可是即便是這個深度。能下去的潛水艇也只有那麼幾艘而已,還全都是專用的深海探測潛艇。常規的軍用潛艇連一千米深度都成問題,安全深度最大也就五六百米到底。也就是說,如果遊戲內不降低水壓對生物體的影響,可能我們在遊戲裡能活動的海水深度也就是一百米以內而已了。但是現在,我們在遊戲內卻可以輕松跑到幾千米深的海底去。當然,馬裡亞納海溝那樣的地方一般玩家還是下不去的。不是水壓的問題,而是怪物的問題。按照遊戲內的設定,海水中的怪物每下降一百米,怪物體型翻一倍。所以,馬裡亞納海溝那種深度基本上就屬於海怪樂園,玩家下去純屬送菜。

如果遊戲不降低水壓影響,一百米的深度將是玩家潛水極限,而地幔內的壓力是完全沒有修改的。要獲得地心黑洞就要下到20gpa壓強的地幔之中,這種壓強換算過來就相當於是每平方厘米20萬公斤的壓力。一平方厘米才多大點地方?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手掌攤開都不止一平方厘米了,在這麼點面積上施加20萬公斤的壓力,這個壓強已經超過世界上任何武器能産生的威力了。也就是說你要是連這種壓強都能頂過去,那即便是被核武器直接命中,在不考慮高溫和核輻射的前提下,你將可以安然無恙的活下來。

怎麼樣?這種防禦力是不是很牛?

事實上麻煩的問題還遠不止如此。除了這每平方厘米20萬公斤的壓力之外,還有一個麻煩就是平均000+的高溫。

不要以為噴出地面的巖漿很燙,和地幔中的那些比起來,流到地面的那些其實都是已經冷卻過的。因此,地幔之中的溫度絕對是個巨大的麻煩。三千多度的高溫我的鎧甲確實可以扛得住,但問題是採礦的裝置不是我的鎧甲啊。要知道我的龍魂套裝即便是在神器之中也是頂尖存在了,我們難道要製造一套神器級的採礦機器下去採礦不成?這個投入成本恐怕比礦石的價值都要大了。再說系統設定中是否允許將採礦機器打造成神器都是個未知數,畢竟之前也沒聽說有人給採礦裝置附魔來著。也就是說在此之前連屬性裝備級的採礦裝置都不存在。

超高溫超高壓雖然麻煩,但這都還是死物,費點心力總是有辦法克服的。但還有些問題沒有辦法解決。

首先,地幔不是固定的一坨,它是一種粘稠的液體,是會流動的。這就造成了定位問題。地心黑洞並不是在地殼與地面的交界處,它們實際上位於地幔的中間層偏上一點點的位置。在地球剖面圖上這個地方距離地殼其實挺近的,但那是地球剖面圖,實際上這個地方距離地殼的距離非常的遠。能在地幔中停留對我們來說就已經是個大問題了,還要定位。這簡直就是要人命的事情。即便是在海上,你還可以依靠太陽和星星定位,可是在地幔中,周圍全都是不透明的巖漿,能見度基本為零,雖然不很漆黑一片那種情況,但依然是伸手不見五指,熔岩雖然會發光,可它本身並不透光。這絕對是個非常討厭的問題。當然,使用傳送方式返回地面也是個不錯的方法。但依然有一點小問題,那就是……你要如何在熔岩中掏出卷軸並展開它?反正目前我知道的傳送卷軸都是木頭和魔獸皮製作的,點把火就能燒掉。熔岩之中基本就不用考慮了,碰一下就成灰了。

即便是定位問題解決了,還有個問題就是探測問題。地心黑洞在地幔中也不是到處都是,雖然數量也不少,但要找到它們卻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地心黑洞在地幔中會像水中的氣泡一樣四處漂流,因此它們的位置並不確定,要發現它們非常困難。

就算我們解決了高溫高壓、返回以及尋找的問題。還有第五個問題——攜帶。

地心黑洞是一種三公裡以上的空心球體,其外殼堅固異常,而且為了保證裡麵包裹著的魔化水晶和其它礦石不會丟失,我們還不能在地面中敲碎它。一旦其抗壓結構遭到破壞,這些東西就會崩潰,裡面的礦物會在熔岩中迅速溶解,這樣的話我們就啥也得不到了。但是。如果不破壞外殼,我們將沒有任何一種空間裝備可以將其裝進去。即便鳳龍空間有那麼大的容積,可入口卻沒有那麼大,實在是沒法把這種龐然大物塞進去。那麼。如果不能塞進空間裝備中,那就只能整體拖拽。要在巖漿中拖拽一個直徑三公裡以上的球體移動,這個難度不用說大家也知道,反正聽著就不像人幹的事。

以上五個問題聽起來沒一個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這還不是全部。

有句話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遊戲系統顯然是將這句話靈活運用了。系統對於玩家們的設定就是:有玩家的地方就有怪物。不管是多麼鳥不生蛋的地方,再有什麼生命禁區、生物荒漠,那都擋不住怪物的腳步。只要玩家能到達的地方,怪物就一定有辦法在那裡定居。就好像玩家很少下去的馬裡亞納海溝,不但不是生命禁區,反而是個怪獸樂園。

考慮到為曾多次見過在熔岩中棲息的魔獸,那麼地幔中有魔獸的事情基本上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且,根據系統的一貫規則,越是玩家難以到達的區域,怪物就越強大。

其實這種設定也很正常。玩家難以抵達的區域說明此處環境惡劣,而能到那種地方的肯定都是高階玩家。在一個只有高階玩家能到達的區域,你放一堆雜魚怪物在那裡,費盡千辛萬苦到達那裡的玩家會怎麼想?所以,為了貫徹系統為每個玩家度身打造對應怪物的宗旨,凡是高階玩家才能到達的特殊區域,必然就會有隻有高階玩家才能搞定的強力怪物。當然,能反過來搞定高階玩家的怪物也不少。

綜合以上情況,需要開采地心黑洞,就必須頂著每平方厘米20萬公斤的壓力,在高達三千多度的熔岩中,以神一般的運氣碰上一枚地心黑洞,然後拖著這個三公裡多的巨大物體在地幔中游上幾十上百公裡並準確的回到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點,最後還要封住進入的通道,然後將這個東西敲碎,將有用的礦石分揀出來裝入鳳龍空間內。這才算是完成任務。當然,這整個過程中還要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超級怪物,不但不被被怪物殺死,還要注意不能讓怪物摧毀了地心黑洞,不然之前做的一切就算是白費了。

完了這一系列的要求我幾乎快要瘋掉了。這樣的環境別說機器裝置了。我們行會裡除了我之外貌似也就克利斯締娜能下去轉轉。而且,僅限於下去轉轉,至於怎麼把地心黑洞找到並帶回來,這個貌似我們都做不到。

“會長。”我完了這份報告,那個負責機器設計的玩家就說道:“這樣的裝置我們是真沒辦法生産啊!這環境要求也太苛刻了。要直接在地幔中開採礦物,這要求根本就無法接受啊!”

我稍微想了想道:“你先設計一下別的裝置。這個東西我來找人,實在不行就不用你們製作了。大不了我們只要熔岩河裡的那些,少就少點吧,也比沒有強啊!”

“既然這樣,那我們就先設計別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