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眾議(第1/2頁)
章節報錯
袁紹雄踞河北,虎視天下,不臣之心昭然已顯,未取三河之地,全因擔憂公孫瓚襲其背耳。若是坐等袁紹滅了公孫瓚,那隻怕下一次河北大軍兵臨的,就是洛陽、安邑了!”
···
結盟攻打河北之事,事關重大,自然不是區區一個王必就能夠說動的。
但是王必離開前,說出的每一句話,卻震動了堂上眾人的內心。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如今袁紹曝師在外,圍攻易京而不得,幷州形勝,取之可制河北,不知將軍可有意乎?”
從一開始大義凜然的討伐國賊的名頭,再到後面曉明利害、以利相誘的伎倆,這哪裡是朝廷大臣、司空來使該有的模樣,這分明就是諸侯割據、戰國紛爭時期,那些個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說客。
故而嚴授在王必退下之後,免不得長嘆了一聲。
“韓非子曾言,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而今之季世,爾虞我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一如先秦戰國之爭多矣!”
只是這種嘆息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顯得蒼白無力,閻行麾下的其他謀臣,已經嗅到了為明公壯大基業、發蹤指跡的機會,當即展開了一場有關聯合曹操、討伐袁紹的大辯論。
周良拱手說道:
“明公,袁紹陰謀襲擊許都一事,雖然未知真假。不過先前曹操遣使河北,逼得袁紹上表自陳,爾後袁紹又推辭官職,迫得曹操以大將軍之位相讓,這袁曹兩家看似和睦比鄰,實則齟齬叢生,其中內情乃是諸多朝廷大臣都心知肚明的。”
“而袁紹雄踞河北,擁燕趙之眾,虎視天下,除了三河之地受迫於河北之勢外,兗州的曹操亦復如是,大河千里,處處可渡,曹操口銜天威,驕氣日盛,又豈肯受制於袁紹其人。”
“因此此次曹操得了徐州,兵鋒正盛,已無後顧之憂,而袁紹則頓兵易京,師老民疲,彼輩以為正是趁虛而入之際,欲分其力而搗其虛。此乃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既然彼等邀我軍同取袁紹,或許可藉機合力,平分河北之地!”
裴徽聞言當即搖了搖頭,分析道:
“話雖如此,但袁紹與曹操一向同盟密切,雖說因為天子之事起了爭端,可袁曹兩家終究未曾撕破臉面。此時還需從長計議、見機行事,萬萬不可貿然聽信王必一面之詞,以免中了曹操的奸計!”
楊俊也點頭說道:
“西曹掾所言甚是,今日曹操既能以國賊之名征討袁紹,來日也能假借天子的詔令兵臨三河,久聞曹操狡詐多變,來使之言不可盡信,合謀同攻袁紹之事,俊也以為當從長計議!”
主簿孫資也插話說道:
“既然如此,莫不如坐觀曹軍先與河北兵馬爭鬥,待到局勢明朗之時,我軍再行出動,或可——”
看著堂上的諸吏為了此事要爭辯起來,嚴授當即出聲制止了眾人,他肅然說道:
“諸君各言利害,久之不決,莫不如先聽一聽明公之意。敢問明公,曹操的密信中,可還包含了其他資訊?”
迎著嚴授詢問的目光,閻行微微頷首,只好說道:
“確實,曹孟德在信中有言,袁紹地廣人眾,非獨力可圖。若是孤同意聯軍,他將招攬泰山眾將,使其北上,攻略青州,以擾河北之側。關中、三河之軍則攻幷州、朝歌,分袁紹之力,而他將親率精兵,徑渡大河,直驅鄴城,搗敵心腹,三軍合力,一戰滅袁!”
“此外,他還提到中原、關中相距千里,聯絡不便,若有意共取袁紹,平分河北之地,只需回遣王必,即明忠君護國之心,待到開春解凍之際,三方人馬各歸統屬,遙相呼應,多路討逆,功勒金石。此乃千載一時,惟密惟慎!”
嚴授聞言眯起了眼睛,又問道:
“那明公意下如何?”
閻行在兵事上固執己見、力排眾議的事情之前已經發生過多次了,大多時候確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奇效,但也有的時候,出現了令人心驚膽戰的錯漏。
嚴授最擔心的,就是在這等攸關基業成敗興衰的大事面前,閻行是否會依舊選擇繞過將軍府的一干僚屬,自與戲志才、周良寥寥幾人商定,再私下傳令麾下諸將,將這些年來,好不容易打下的基業都豪擲一注,毅然要賭上成千上萬兵卒的性命。
閻行目光閃動,遲遲沒有開口,過了一會,才赫然一笑,慢慢說道:
“孤暫時也沒有拿定主意。長史以為呢?”
語音剛落,嚴授霍然起身,花白的鬚髮當即隨聲顫動,他高聲說道:
“自初平年間以來,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然近年來諸方勢力交相侵吞,北方形勢趨向明朗,授以為,當今之時,乃是三家鼎足之勢,河北、中原、關中三方將逐鹿爭雄,其餘如公孫瓚、張燕、袁術之徒,計覆滅之時不遠矣!”
“六國蚩蚩,為嬴弱姬,更何況是三家角力。諸君各言進取之利,安知非螳螂耶,非黃雀耶。因此授以為,明公當束兵養農,內修文德,萬萬不可再出關邀戰,自蹈險境。關中沃野,假以年歲,可成殷富之國,到那個時候,兵精糧足,進圖天下,何事不可成。此舉方為王者之道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