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婉拒了閻行的招攬!

這讓興致甚高的閻行有些尷尬,室中的氣氛也緊張起來。

平心而論,昔日推辭封侯、二千石封賞的賈詡,如今已是再無官爵在身的普通士人。

而長史,作為驃騎將軍府中地位最高的佐官,在閻行麾下,也只有有大功於河東的嚴授才能夠擔任。

對賈詡,閻行給出的行軍長史不可謂不重,在驃騎將軍府中的地位,僅此於留府長史嚴授。若是行軍打仗,隨軍參謀的賈詡在一些職權上,甚至還要高於擔任軍師祭酒的戲志才、荀攸二人。

可是賈詡雖然知道這一點,卻還是婉拒了。

用他的話講,馬齒徒長、日漸昏閽的自己又怎麼能夠初來乍到,就擔當驃騎將軍的行軍長史這種高位呢?

況且,雒陽朝廷下詔徵召天下賢良之士入京,驃騎將軍府卻將其中的翹楚人才悉數闢除入府,恐怕會引來更多士民對閻行挾持天子、擅施恩威行為的口誅筆伐。

賈詡這個老朽雖然無用,但還有一些名望,自認能夠在這一點上幫到驃騎將軍,願意入宮侍詔在天子身邊,這樣既能夠協助驃騎將軍勘正天子的錯誤,又能夠減少那些不利於閻行執政的言論。

閻行聽完了賈詡的話後,沉默不語,沉著臉認真思考賈詡話中的話。

賈詡不入驃騎將軍府,轉而入宮侍詔,對於大局而言,有利有弊,但孰輕孰重,一時間還不能夠輕下定論。

而且賈詡這個人,也是持重老成之人。除了當初擔任過太尉掾之外,大多數時候他擔任的,都是朝廷的官職,而不是董卓或者李傕麾下的親近佐吏,甚至在必須的時候,他也會稱病不出,交還朝廷授予的印綬。

權臣雖然強勢,可換了一茬又一茬,漢天子雖然屈辱,可依舊還是漢天子,賈詡正是看明白了這一點,所以他身經了多場朝堂政變,但依舊能夠明哲保身,進退自如。

活到了賈詡這個年歲,再加上他的才智和閱歷,已經不會輕易被功名利祿、財帛女子所障目,不到局勢明朗、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他是不會貿然選擇站隊的。

這一點,閻行也能夠從荀攸身上感覺得到。雖然眼下自己護衛天子還於舊都,位極人臣,執掌朝政,可是有董卓、李傕的前車之鑑在,天下人看待自己的態度仍然是譭譽參半。

這無所謂投機取巧,只是智者在亂世中的理性抉擇而已。就如同眼下已經和自己結為一家的河東裴氏,當初在自己只控制一半河東領土的時候,也是態度親近自己,但不明確為自己效力。

最終,閻行同意了賈詡的請求,他會上奏薦賢,請天子徵召賈詡入宮擔任侍中,但他也給賈詡安排了一個參驃騎將軍府軍事的頭銜。必須時候,還是需要請賈詡這頭老狐狸給自己出謀劃策的。

和賈詡一同解決了弘農的去向之後,閻行轉眼又投入到了忙碌的軍政諸事之中。

其中,最緊要的,自然就是西征李傕、收復關中的兵事。

等到五月份各地收割小麥,六月份夏糧入庫之後,閻行就要上奏朝廷,請詔授徵西將軍段煨天子節鉞,統領大軍西征關中,討伐在長安城苟延殘喘的逆賊李傕了。

雖然秋後進軍,對於三河軍民而言都能減少不少負擔,但是為了防止秋高馬肥的馬騰、韓遂大肆介入關中,閻行必須提早出兵,搶先一步控制三輔之地。

盛暑進軍,為了避免軍中疾病爆發,後方需要提前做好很多準備,而為西征大軍制定用兵方略,軍師祭酒也需要提前做足功課,這些事情都是馬虎不得的,閻行都已經準備離京前往河東,親自指揮籌備西征大軍的後方諸事了。

···

雒陽城,驛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