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山中王孫歸來兮(第1/2頁)
章節報錯
閻行攜獲勝之師,以及俘虜的張濟士卒返回安邑之後,沒有急於論功行賞,他知道自己眼下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完成,自己的地盤雖然一時間擴大了一倍不止,可是實際的實力,卻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相應得到增強的。
比如說賦稅、比如說軍力,吃的依舊是河東屯田的老本,甚至乎河南生產、民生凋零,河內剛剛經歷戰事,這兩郡都需要河東郡反過來賑濟和派出兵馬駐守。
為了收取河內的民心,閻行已經下令免除了今歲河內全境的賦稅,而河南地,更是需要輸送糧秣芻藁,供應當地的河東駐軍,還有賑濟境內的諸多流民。
這樣算起來,閻行的實際實力短時間內,不但不是膨脹擴張,反而是因為地盤翻倍,在糧秣、兵馬上變得有些拮据起來。
當然,按照嚴師等文臣對河南、河內兩地的土地、人口測算,河內郡受兵災程度還不算嚴重,到了明年應當就可以正常徵收賦稅,同時依照傅籍徵召民役,訓練士卒了。
而河南地的恢復則要慢上許多,不管是從招撫流民、恢復生產上來講,幾乎都是從零開始的,就算是大規模借鑑河東郡的經驗,實行屯田,初有成效至少也需要再有兩三年的光景。
具備優勢的是,河南地作為本朝的京畿地區,不管是陽渠水利,還是近郊田地,都是肥沃便利的所在,加上“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河南地藉助著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也是發展河東池鹽商業的好位置。
待到兩三年後,閻行徹底消化、鞏固了三河之地,那他的實力就將躍上一個新臺階,成為了一個能夠與河北袁紹、關中李傕、郭汜這些勢力全面抗衡的龐然大物。
而這些的前提,都建立在天時人和上,閻行相信自己麾下文武的軍政才能,但也有一些事情,是不受人力所控制的。
比如說旱災,如果說接下來的旱災持續不斷,那麼不僅河內、河南兩郡的生產、民生恢復會陷入遲滯,連同欣欣向榮的河東郡也有可能陷入到了饑荒的災難之中。
幸運的是,今年八月份,終於開始天降甘露了。
雖然之前的農業損失已經無可挽回,各地的民生也不可能因為一場雨水就能夠改善多少,但至少這是一個好兆頭,特別是對於剛剛擴張了地盤領土的閻行而言。
攜帶著今歲喜降甘露的喜悅,閻行趕到了河內境內的野王。
張楊雖然消滅了,但不代表河內就平定下來了。
接下來,河內計程車民以怎樣一種姿態,來對待這些進入境內的河東兵馬,關乎到了閻行對河內的統治根基。
為此,閻行需要親自面見一個人,他就是常林。
常林年少尊親面斥父友、在王匡手下解決自己的叔父、在上黨協助陳、馮兩家抵禦張楊的襲擾,可以說,他年長之後的威名,全是抗拒在任的河內太守的強權得來的。
但也正因為如此,常林的名氣,在河內的很大,不畏強權的事蹟在河內計程車民婦孺中廣為人知。
閻行入主河內,不想重蹈前面兩任太守王匡、張楊的覆轍,他們以強權刑罰、兵馬刀兵來壓制河內計程車民,鞏固自己的地位,雖然能夠得一時安穩,但是長久的隱患眾多。
河內衣冠逃離、黔首側目,這就是張楊雖然坐據了河內這個大郡,卻在短短時間內,就被來自河東的大軍徹底消滅的重要內因之一。
他能依賴的只有那一支他帶來的幷州兵馬,一朝戰敗失利,被河東大軍打殘,張楊就失去了所有翻身的機會。
閻行鑑於如此,已經決定了,要上表長安朝廷,以常林為河內太守,推行以“河內人治河內”的制度。
這雖然和桓帝時的“三互法”,即地方官員籍貫迴避制度相互違背,但是閻行堅持“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的觀念,依舊下定決心,在戰後連續三次修書前往上黨,邀請常林前來野王一晤。
身在上黨的常林,思慮再三之後,就啟程下太行陘,進入河內,前來野王與閻行相見。
究其原因,除了閻行信中所言的上表長安朝廷,請授自己“河內太守”一職之外,常林還有另外的一番想法。
他想要親自來見一見這位近來在三河之地聲名鵲起的平北將軍。
與閻行在平定河東之後,才聽聞常林在上黨抗拒張楊剽掠兵馬、拒絕幷州刺史高幹的事蹟不同,身為河內名士的常林卻是很早就聽聞了閻行的名聲。
只不過閻行的名聲、事蹟譭譽參半,讓人捉摸不透,心生疑慮。
早在王邑當政河東之時,閻行就有“鬼校尉”的名聲,有人說他平賊安民、國之干城,有人說他折辱、擅殺官吏、衣冠,驕橫跋扈。
到了董卓伏誅之後,有人說他是董逆黨羽,命在旦夕,結果長安遭難,他搖身一變,擺脫了董逆餘黨的身份,變成了河東太守、平北將軍,還驅逐了王邑、平定了境內大姓豪族的衛固、範先的叛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再到了當下,依然有人說他屯田安民,是保境安民的“賢太守”,也有人說他“聚谷厲兵”,野心勃勃,恐非並非是國家的良純之臣。
這眾多的流言傳說,造就了閻行本身一個複雜難明的形象:他野心勃勃、好戰跋扈,他體恤民生、折節下士,他兵逼長安、亂臣賊子,他保境安民、賢良太守。
就如同他現下所做的事情一樣,閻行若不是野心勃勃之人,就不會冒著安邑被襲擊的威脅,徵發大軍攻佔河內郡,可他若是單純的貪戀權勢之人,首先應該做的就是以刀兵、刑罰的強權,來確立、鞏固自己在河內的統治。
而不是像眼下這樣,言辭誠懇地邀請自己返回河內,並打算上表長安朝廷,以自己為河內太守,希望倚重自己來著手恢復、治理好河內這個大郡。
也正因為如此,常林想了多次,覺得自己必須親自拜謁閻行,見一見這一位眾說紛呈的平北將軍、河東太守。
見面結果,不管外界眾說如何,野王官寺大堂,兩人的初次相見,各自都給對方留下了不錯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