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漢室亦可復興乎(第1/2頁)
章節報錯
長安,未央宮,宣室殿。
年僅十四歲的少年天子劉協,正焦躁不安地在殿中來回踱步,眉宇之間滿是與年齡並不相符的老成和憂愁之色,他身著燕居之服,此時煩躁地甩動著寬袖,就好像在盡力甩脫糾纏著自己的煩惱。
距離長安城中諸將起兵誅李之夜,已經過去十天了。
在這十天裡,劉協內心是憂愁、欣喜、恐懼、激動各種情緒交迫參雜,白晝裡勉強進膳,到夜裡也是輾轉難眠,一聽到殿外有什麼大小動靜,就立即要派近侍前往察看,唯恐一個不小心就漏過了什麼重要訊息。
不確定的得到,足以讓人興奮到發狂,而不確定的失去,同樣也會使人陷入到惶恐不安中。
這一切就猶如,起兵誅李之夜,城中局勢的變幻迷離。
董承帶兵衝入宮城,奪取皇宮,大肆誅滅宮中的李傕黨羽,將天子以及一干近臣,既是控制,也是保護,盡數置於自己的眼底下。
但在揮兵攻打武庫時,卻遭到了守衛武庫的李傕兵卒的頑強抵抗。
武庫的守卒兵甲齊全,精銳果勇,而武庫作為京城重地,本身就是一座堅固的城邑,董承揮兵強攻,卻屢屢受挫,攻不下這處武庫禁地。
宋果一路,因為受傷的李儒冒死搶入大司馬府中,造成了打草驚蛇的效果,宋果想要裡應外合,襲殺李傕的原計劃也全部被打亂了。
李傕獨掌朝堂之後,雖然驕奢淫逸,但終究是萬軍之中殺出來的戰將,府中也豢養了不少健兒猛士,一經警覺抵抗起來,也不是宋果能夠輕易帶兵攻入的。
而楊定的兵馬,在分兵控制長安城的十二座城門時,也陷入到了纏鬥之中。
三路人馬,或勝或負,進展極不順暢,眼看著就要轉入到僵局之中。
當夜,同樣也身處宣室之中的劉協,因為久久未得各路捷報,幾乎焦躁欲狂。
他雖未能親臨指揮,卻也知道朝臣以及軍中諸將為何要在入夜之後,就起事發兵。
他們看中的,就是夜間通訊不暢、倉促之間虛實不明、兵馬難調的環境。
可若是他們不能夠一鼓作氣誅滅李傕及其黨羽,捱到天明,讓隱晦不明的局勢再次明朗起來,那今夜舉事之人,通通難逃覆滅之災。
幸好,提心吊膽的劉協煎熬到了寅時時分,苦盼已久的捷報終於從宮外傳來了。
先是武庫被董承兵馬攻下,繼而是楊定揮兵擊殺了李利等一批在城中領兵的李家子弟,最後是宋果縱火強攻大司馬府,在付出了慘重傷亡後,成功攻入府中。
久戰無援的李傕自知城中大勢已去,不得不棄車保帥,棄了府中老幼以及城中兵馬,在軍中健兒王昌等人的拼死護衛下,搶出還沒被楊定兵馬控制的雍門,向西逃往城外去了。
大獲全勝的楊、董、宋諸將趁勢用兵,越戰越勇,半日之間就將群龍無首、各自為戰的殘敵肅清,吞併、瓜分了李傕麾下的降卒。
而多數近侍、朝臣也歡欣慶祝,以為元兇已經敗亡,接下來只需要擁護當今天子親政,重振朝綱,爾後再傳檄三輔,攘除奸兇,則關中之地可以旬日抵定,大漢社稷也是中興有望。
結果,事實證明,朝臣們都高估瞭如今的漢室權威,也小覷了李傕、李儒等人的能耐。
除了京兆尹治下的各縣還遵從漢室天子的詔令,派往左馮翊、右扶風的使者相繼慘遭李傕黨羽的殺害。
與此同時,連夜逃往右扶風的李傕緩過了一口氣後,也緊急進行軍議,為應對當前的局勢,他一面樹旗槐裡,收聚潰卒,一面號令自己麾下的左馮翊、右扶風駐軍,儘快出兵,東西夾擊,與自己合兵會攻長安城。
之前,李傕在全面控制了關中之地後,就將自己的兄弟李應、李恆派往右扶風、左馮翊駐守,以輔弼長安,成眾星拱月之勢,自己則帶著李利等李家子侄坐鎮長安,控制朝堂。
現下蕭牆禍起,先是底下羌胡義從叛逃,後是軍中諸將反叛,勢力衰頹的李傕被諸將合力發難,逐出了長安城,但他在左馮翊、右扶風的羽翼還在,依舊可以捲土重來,和控制長安的楊、董諸將再決死戰。
李傕在右扶風有兩萬兵馬,用來防禦西涼的馬騰、韓遂,在左馮翊也有萬餘兵馬,用來抵禦河東、弘農方面的閻行、段煨,如今局勢危急,兩軍傾巢而出,還能夠拼湊出一支三萬多的大軍來。
反觀長安方面,算的上有戰鬥力的軍隊,是楊、董、宋三將的麾下兵馬,但總兵力不過三萬,而且各部人馬互不統屬,軍力更是明顯弱於李傕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