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鞏固了河東全境後,第四道政令,則是迴歸到舉賢良、興教化的內政中來。

先前郡府闢除的,都是在郡中素有聲望、才名計程車人,來擔任郡府之中的大吏,但是在郡府的各曹之中,還是有一些職位空缺的。

特別是在郡丞嚴授考核郡吏,還有督郵賈逵巡行南境城邑後,又會驅逐、罷黜、自辭一些官吏,全郡空缺出更多的職位出來。

閻行想要把這其中一部分的職務,留給那些寒門子弟,還有在考核中脫穎而出的吏員和自己的原先的文吏們,因此傳令全郡舉薦人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隨後,各縣陸續都有人才推薦,有豪強大姓的子弟,也有寒門計程車子,連郡府的右曹都有人才推薦,衛覬推薦了樂詳,裴潛推薦了毋丘興,賈逵推薦了孫資,閻行在會同嚴授等大吏,逐批考察了他們的才能之後,就任命了其中的翹楚者,如闢樂詳為文學掾,毋丘興為兵曹史,孫資為記室書佐。

至於興教化一事,儘管河東初定,百業待興,但和嚴授、衛覬、裴潛等人商議過後,閻行還是決定要撥給錢糧,重新修繕郡縣的學校、鄉亭的庠序,任命士人擔任學官,教化學子。

一來是因為北境的白波,原本就是假託黃巾之名起事的,而衛固、範先等人也是蠱惑人心,反叛郡府,閻行入主河東,講究名正言順,這人心向背,自然就需要透過教化百姓來取得,而重視培養人才,這也是一個為政者需要格外重視的。

框架要提前搭建,至於日後如何改革,則是後面的事情了。

可以說,前面閻行和嚴授、衛覬、裴潛等人商議後,頒行全郡的這些政令,一經推行,就都受到了士民百姓的擁戴。不管是收骸骨,清算流失人口,還是派兵守衛境內城邑,亦或者舉賢良,興教化等事,都是惠澤眾人的事情,政令在境內推行無阻,閻行的為政聲望也節節攀高。

但後面這些詔令,則不同程度受到了各方面的掣肘和聲討。

說到底,還是一個“利”字。

前面的這些惠澤百姓的事情,不管是出兵收復城邑,還是修繕學校,任命官吏,受益的是所有人,而錢糧布帛則是從郡府之中調撥出去的,但後面閻行做的這些事情,則更像是在與“民”爭利。

第一道,郡府傳檄各縣,但凡是因為戰亂、天災而脫產流亡的人口,返鄉著籍後,免除下一年的田畝、口算賦稅,以便讓他們安心下來,重新恢復生產,缺少田地、耕牛、種子的,由官府假公田、貸種、食、借耕牛。

而在政令下達後兩個月內,如果有逾期不歸、滯留外地的流民,各縣派出遊徼、亭長收捕,按照遊蕩、不事生產的罪名重懲,那些故意藏匿、收留、役使他們的人家,也要連坐同罪,處以重罰。

這一道檄文已經下達,頓時在郡縣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

河東這幾年戰亂頻發,地方豪強中吞沒無主田地,招攬流民為佃客,趁機發高利貸的,不在少數,可郡府這前前後後的政令聯絡在了一起,就變成了針對他們的策略。

想要鉤出他們已經吞下的肥肉、斷絕他們的財路,怎能夠不引起他們的反彈?

一時間,原先那些稱讚閻行入主河東,為良政、善撫民的聲音中,就出現了其他不少爭議、針砭之聲。

可是郡府的檄文,卻是沒有受到影響,接著頒行全郡。

大規模的民屯、軍屯之前在北境已經推行過了,收穫的效果在目前看來,是非常好的,為郡府、幕府增加了大量的糧食、布帛收入,一整套屯田的執行體制,郡府也摸索出來了,屯田的吏員也鍛鍊培養出了一批。

但是,在閻行看來,如今河東平定,北境的屯田再無郡府掣肘,還是能夠加大規模,而這就需要調撥南境更加充裕的人力物力去修繕河渠了,按照郡府計劃,河東北境將分成兩大塊屯田區,一個以平陽為主,一個以臨汾為主,再依託汾水修建的水利、河渠灌溉,一歲增收近百萬石谷將不成問題。

而南境安置三輔流民的無主田地,同樣也可以劃歸為民屯,利用南境尚屬完善的河渠水利,郡府能夠獲得的收益,也是頗為可觀的。

而河東的鹽鐵,同樣是接下來閻行要收歸郡府管轄的。這兩樣都是重利產業,而且冶鐵煮鹽,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能夠從鹽鐵上分利的大姓豪強,無一不是家財萬貫、僮客上千的豪大家。

閻行為此特意任命趙鴻為鹽鐵都尉,協助郡丞嚴授官營鹽鐵。

喜歡三國縱橫之涼州辭請大家收藏:()三國縱橫之涼州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