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是個極厲害的人物,很有手腕,早早就把民心都攏絡了,堯想不傳位給他都難。

大概故事是。

禹為了搶到舜的帝位而把他孤苦一人流放到南方,連兩個愛妃都不許帶,這才有了‘湘妃斑竹’的悽婉故事。

這就是個典型的權力鬥爭。

當然,也可能兩個版本都是假的。

畢竟《孟子·梁惠王》下篇第八章 節有記載。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大意是:齊宣王問孟子關於商湯放逐夏桀,周武王興兵伐商紂,究竟有沒有這樣的事?

孟子說,在古書上是相傳有的。

可見,連戰國時期的王侯智者,都不清楚武王伐紂的具體情況。

就別說更早的堯、舜、禹了。

那麼孔子與韓非子的動機,無非就是。

孔子為了闡述他的學說,推崇‘以禮以仁治國’,所以撰寫了《尚書》。

韓非子,可能也是為了他的學說和他推崇的治國理念,所以撰寫了另一個版本。

但從社會的發展來說。

趙風顯然會更相信,韓非子所撰寫的版本才是真實的歷史。

因為這個,更加符合,當時的社會情況。

而田豐讓自己學習堯舜之事,無非也就是從這兩個版本裡去挑選了。

要麼讓劉協禪位與自己。

要麼自己學習舜逼堯,禹逼舜。

當然,也可能是讓自己去逼迫劉協,然後讓劉協‘禪讓’大位與自己。

所以說,不管是那個版本。

田豐都不能當著眾人的面,來這麼說。

其實按照趙風的理解,這種做法,跟曹丕也差不多。

不過,田豐本來就想讓自己代漢而立。

有這種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趙風點了點頭:“我知道了。”

“此事我會考慮的!”

“元皓兄下去休息吧。”

田豐行了一揖:“喏!”

說完,便退出了議事廳。

田豐走後,趙風開始思考起,以後到底要用什麼樣的辦法,來稱帝。

不過只是簡單的思考了一下,趙風便放棄了這個想法。

現在考慮稱帝之事,還為時尚早。

時間轉眼就到了初平三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歲末。

過了今天,便要進入初平四年了,也就是一九三年。

這幾天,張晟沒有再來找過趙風。

畢竟張晟與張燕,隔著幷州、冀州、青州這麼遠的距離,派快馬來互相商談,也是需要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