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老宅裡頭,林黛玉在林媽媽的服飾下,喝完了一整盅的冰糖燕窩,膩得她微微吐舌,連連吃了三顆小棗,才算是緩過味兒來。

林媽媽看著她這個樣子,一陣好笑,“姑娘真是的,這燕窩還是老爺託了人才買到的好貨,說是南邊來的金絲燕,給女孩子家補身子最好了。”將碗遞給身後的採晴,自己拿起帕子給林黛玉擦手,“不過大夫也說了,您年紀還小,是傷神了才需要補補罷了,日後便不用這些東西,只吃應季的菜蔬便可。”

當然,那位老大夫在講的時候用詞都是文縐縐的,林媽媽還真是聽不大懂。大概明白,意思就是多吃地裡頭剛採摘下來的新鮮蔬果,對身子好。

“姑娘這些日子看著臉色可好多了。”採曉在邊上站著,附和道。她是真心為林黛玉高興,來了姑蘇老宅,也沒被怠慢,甚好呢。

這林家就兩個正經主子,丫鬟們的眼光可不都放在這兩位身上。四個採佔了先機,在姑娘身邊留了位置,自是讓人羨慕的。而新來的兩位丫鬟也已經接手大部分工作,勉強算是撐了起來吧。

如今林黛玉的院子裡,就是林媽媽管事兒,兩個新來的大丫頭佔了一等的位置,林黛玉給改了名兒,依著原先賈敏身邊的一等丫鬟取字,圓臉的微胖一些的叫拂琴,高瘦一些的那個叫拂棋。而四個採因著年紀小,佔了三等的位置。

林媽媽想著,二等丫鬟的位置就先空著,等婆母好好找找,有合適的再提拔也不遲。

林如海安頓好了林黛玉,便帶著人回揚州去了。他打算先拖一拖,等三個月滿了再作打算。至於外祖家來的那個孩子,林如海也只是吩咐林管家著人到碼頭候著,有訊息了再給他發信就是了。

揚州到姑蘇林家老宅並不遠,他也放心。

守孝的日子過得平淡無奇,賈敏下葬之後,林黛玉便在姑蘇定居下來。每日給賈敏誦經祈福,餘下的時間看書習字,甚是上進。已經活了兩輩子加起來大概有二十年的林黛玉,已經養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

她如今最大的興趣就是閱讀,空間裡頭積攢的那些書籍,許多她還未曾翻閱過,正好趁這個時間好好學習。

見林黛玉又走回書桌前,拿起書看,林媽媽便帶著幾個人下去,留下拂琴守著。

雖然林家守孝,可中秋佳節將至,怎麼的也得辦一辦,加上她們來了這老宅之後,正經的清點工作還沒完呢,林媽媽並這一屋子的丫鬟可還有的忙。林黛玉只有六歲,可庫房裡頭的好東西卻不少。

一來,賈敏僅有這一女,東西可不都是留給她的。二來嘛,林如海身居要職,來往送禮的多得數不清楚,旁的容易讓人誤會,可給內宅夫人小姐送點東西,還是使得的。加上雜七雜八的途徑,可不是就有了這一大屋子的東西。

林媽媽如今總管,庫房的事兒便交給了拂棋,而拂琴則管著姑娘身邊的事兒。一應迎來送往的事兒,都往採晴身上移。

以前還沒覺著有什麼,這幾日,在拂琴和拂棋的襯託下,四個採年少不經事的缺點暴露無遺,林媽媽正盤算著,到哪兒給林黛玉挑幾個合適的二等丫鬟呢。還沒等她放出風聲,就有那些機靈的已經在四處走動活動了。

這邊林黛玉是輕松愜意,那邊許之嵩卻是在水深火熱之中。

他好不容易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說服祖母把自己運作到江南去,可卻不曾想,這副身子居然暈船……

從山東出發,往江南揚州一路急行,陸路並不多,反倒是在船上呆的時間長一些。吐得七葷八素的許之嵩心裡頭那個後悔啊,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

“七少爺,您歇歇,這是大夫開的藥,含一片吧,能緩解的。”自小跟在許之嵩身邊的小廝清陽正給他遞藥呢,看著少爺這樣難受,只恨不能以身代之,著急上火。他今年不過十歲,比不上清羽機靈,勝在憨厚老實,更得許之嵩偏愛一些。

邊上的武教頭,也就是隨行的侍衛領頭吳大同一臉不贊同地看著許之嵩。他是個粗人,看著這身嬌肉貴的小少爺執意要到江南去求學,路上百般不適卻仍咬牙苦撐,實在是不明白這都圖的什麼。

要說這山東也不是沒有好先生,多得是有名的大儒開壇授課,以七少爺這個機靈勁兒,怕是會被搶著收入門下當關門弟子呢。卻不曾想,老爺竟也捨得將這玉娃娃般的小人打發到這麼遠的地方去。

即使是一向都不嬌慣孩子,信奉棍棒出孝子的吳大同也忍不住為許之嵩可惜。

在他看來,那江南的親戚家就是再好,那裡又能比得上自家呢。許家高門大戶,書香傳世幾百年,這教養孩子的方面,還真是讓人看不明白呢。

吳大同自然不知道,這個決定並不是許之嵩的老爹下的,而是他祖母大人拍板的,而許之嵩本人是拍手贊成呢!

眼下即使許之嵩吐得天昏地暗,卻還一心記掛著自己送給林黛玉的禮物,盤算著到時候該如何才能見到林黛玉。清羽機靈,許之嵩讓他想辦法,盡快打聽林家的訊息。他必須知道,如今林黛玉到底在哪兒。

眼下風俗習慣較之先前他所在的時代,嚴苛了許多許多,尤其是對女子。他想要在拜訪林家的時候見到林黛玉一面,並且有機會私底下接觸,非常不容易。尤其是他跟林家人還不熟,而且林家如今僅剩林如海父女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