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賣身葬母(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常惠越想越傷心,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
常惠的哭泣聲音迅速引來了左鄰右舍。
“惠伢子,怎麼啦?”鄰居張大媽過來問道。
“我娘已經去了。”常惠嗚咽著回答。
張大媽嘆道:“唉,她在人世也受了這麼多的苦了,孩子,別哭,她這是享福去了。”
李大媽也進來了,“是啊,你自己節哀順變吧,這後事還等著你去料理呢!來,大家都搭一把手,先幫他娘洗個澡,換一身乾淨一點的衣服吧。”
李大媽是個熱心腸的人,膽子也特別大,她上前摸了一下常惠他娘,確實斷氣了,便開始張羅著後事。
張大媽膽子小,不敢看,便扯了常惠出來,“惠伢子,這裝殮的事,就交給你李大媽好了。你還沒有給族長和你家舅舅他們報信吧?”
常惠點了點頭。
“那不行,你得趕快去給他們報信。這事啊,得有他們攏場才行。”張大媽道。
“我帶他去吧,你去幫他找一截白布、拿一根細繩子來。”不知道什麼時候,鄰居張叔叔聽到動靜也過來了。
張大媽十分麻利地從自己的家裡翻出來一截白布、一根細繩子,系在了常惠的頭上,然後張叔叔便領著他到村裡挨家磕頭報信,完了又到他舅舅家報信。
接到訊息後,老族長來了,常惠的舅舅也來了,跟村裡的里長坐到了一起商量起後事來。
常惠的輩份最小,只有在一旁聽著的份兒。
只聽見老族長漫條斯禮地說道:“他舅啊,這孃親舅大,你對惠伢子他孃的後事可有什麼要求?”
常惠的舅舅道:“你們常家,可是我們這兒的大族,也是名門望族的了。我呢,也不提什麼過份的要求,就按你們最普通的葬禮辦就行了。”
老族長一聽,感覺到有些為難,道:“按常理來說,你的要求是不算過分,只是惠伢子他爹爹死得早,他娘又病了這麼些年,家裡能賣的都賣了,棺材也沒有,這事還真的有點難辦啊。”
村裡的里長也道:“嗯,族長說的是大實話。你說請幾個道士來超度二天,這費用也不算太多,鄉親們湊一湊也還是湊得出來的,辦喪事的吃的嘛,也可以各家各戶出一點也說得過去,反正在自己家裡也一樣要吃的嘛!只是這木棺,咱們就不說梓木了,那是有錢貴族才買得起的,就是那最便宜的杉木棺,一具也得花上個七、八千的,這可不是一筆小數字。他舅啊,您看,我們是不是可以商量一下,乾脆我們不用木棺了,換成草蓆怎麼樣?”
常惠聽里長說得有理,沒錢就不必窮講究了,人都死了,還擺那個排場幹什麼?剛想答應了此事,他的舅舅開口了。
常惠的舅舅眉頭一皺,道:“這怎麼行呢?用草蓆裹著下葬,那可是流浪者死了,沒有後人才有的待遇。如今我姐姐是你們常家的人,孩子也這麼大了,怎麼能跟那些流浪者相提並論呢?再說了,我漢朝開國以來,一向推行的以孝治理天下,你們若是這麼做,還不把惠伢子一輩子的前程都給毀了?”
一聽這話,常惠心裡暗暗嘆道:“好險!”自己怎麼就沒有想到呢?這漢朝一向是以孝治天下的,統治者認為在家裡子女無條件地“孝”於父母,走入社會後自然無條件地“孝忠”於統治者。漢朝沒有科舉,考察人才也主要考察孝行,所以推薦人才做官叫“舉孝廉”。後來孝文帝不僅自己親自帶頭履行孝道大義,漢文帝為母親親嘗湯藥,這一案例還被編進了24孝故事之首。),還將行孝推廣至治國方略,把《孝經》列為各級官員必修課程,創立了“舉孝廉”的官吏選拔制度,把遵守、踐行孝道與求爵取祿聯絡起來,開創了漢世“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