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闖關突圍搬救兵(第2/3頁)
章節報錯
只一陣就連番敗北,宋軍士氣更加低落,趙光義急忙鳴金收兵,下令四門緊閉,牆頭多派弓手把持。那番將也不乘勢追殺,率部退回營中。
軍帳設在原來的南京府衙,趙光義一天之內心情大起大落,十分疲憊,便下榻休息。可如今外有強敵,內無糧草,這又如何能睡得安穩。
此時天色已晚,趙光義起身向外走去。剛出房門,卻見秦銘跪道:“皇上!”
他看著這位禁軍統領,心頭登時懊悔,若當初聽他之言,也不至於被困在這幽州城內,道:“秦卿,還不去睡?”
秦銘沒有起身,道:“敵寇不退,末將難以就寢。”趙光義點頭道:“若我大宋人人像秦卿這般,區區遼兵,何足掛齒,”他頓了頓,道:“只怪朕不聽忠言,如今才落得被困幽州的局面。”秦銘急忙道:“皇上,是末將有罪!”
今日大殿上,他見過了皇帝的翻臉無情,有些明白為何父親尚壯年便歸隱。這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趙光義道:“你不怪朕要殺你?”秦銘小心翼翼道:“末將不敢。”
這府邸有五進院子,趙光義所住主院旁有一花園,二人走了幾步,趙光義忽道:“朕這一生都想收復燕雲,如今這幽州在手,卻是這般景象,不知是何種滋味。”
秦銘道:“皇上洪福齊天,待大軍稍作休整,養精蓄銳,定能擊破遼軍。兵法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如今遼國兵力與我大宋對等,即便是不守城,也可擊中兵力突圍而去。”
趙光義道:“卿之言雖有理,但用兵者,應因勢而變。遼軍兵力雖與我相當,但遼兵以騎見長,戰力兇悍,幽州城四周平坦,是騎兵天然戰場,我軍又多是步兵,一旦棄城,就會被敵人合圍,落個全軍覆沒下場。”
此時他後悔不已,後悔這些年沒有訓練出一隻足以抵禦遼軍的精銳騎兵。中原作戰,均是以大型步兵團為主,攻城拔寨,佔據城池,無往不利。而北方不同,北方草原遼闊,乃騎兵天堂,北方民族自幼騎馬射箭,是真正的馬上國家。若沒有一支精銳驍騎,是難以抵抗。
“皇上,以末將看來,遼軍不足為懼。”
“哦?”趙光義以為他有些託大,道:“此次遼軍主將乃耶律休哥,此人深諳兵法韜略,極為老辣,用兵如神,秦卿不可小覷。”
秦銘道:“皇上明鑑,滿城、雁門關一戰,我大宋尚能以少勝多,如今兩軍兵力相當,又有何懼?”
趙光義道:“話雖如此,可兩軍交戰,將勇為先。今天城下你也看了,那遼將勇猛過人,我軍中無人能敵,若不殺此人,我軍士氣低落,又如何能殺出重圍。”
秦銘道:“那人名叫韓昌,末將跟他交過手,自言不能穩勝。”趙光義嘆道:“我軍今日士氣低落,也正因此人。”秦銘忽道:“皇上,我保舉兩人,可勝韓昌,能解幽州之圍。”
趙光義一聽,喜道:“秦卿保舉何人?快快說來。”秦銘道:“皇上,我保舉二人身犯罪責,需要皇上下令特赦,才能名正言順。”
“這個不難,眼下危機四伏,若能解圍,是我大宋之福,是數十萬將士之福。”
秦銘道:“那先請皇上饒恕末將保舉之罪。”
這下反倒是讓趙光義疑惑不已,道:“你替朕分憂,何來之罪?”秦銘道:“因為末將保舉之人,正是老令公楊繼業。”
“楊家!”趙光義恍然大悟,道:“對對對,朕怎麼把老令公忘了。可是……如今深陷圍困,即便是令公前來,只怕也無濟於事。”
秦銘道:“皇上有所不知。令公之名,威震遼國。此番出兵,末將之所以能用數千之眾收復四州,全憑楊家軍旗。若令公前來,遼軍自然聞風喪膽,破困自然輕而易舉。至於那韓昌,令公義子凌楚瑜乃我多年好友,武藝非凡,有他在,定一槍刺死韓昌那廝。”
趙光義知道楊繼業之威和凌楚瑜之勇,雁門關一戰,就是二人率數千人,於萬軍中取敵將首級,大獲全勝。
“好是好,可如今幽州城四面被圍,又如何送信?”
“皇上若無人可派,末將願往。”
“好,不愧是朕的禁軍統領。秦卿需要多少人馬,只管說來。”
秦銘信心十足道:“此番闖關,為了掩人耳目,末將一人足矣。”
二更天,東城門那厚重的大門,咯吱微響,左扇大門悄悄一偏,一人一騎緩緩而出。
秦銘身披盔甲,渾身上下沒有一處縫隙,又將聖旨小心收好。此番闖營,為了防止冷箭,不得不如此。他拿了一副精鋼打造的圓眼獠牙的面露戴在臉上,彷彿從地獄來的魔鬼。
他牽馬緩緩而行,這戰馬也掛了甲葉,戴上牛皮做的頭套,四肢綁上護腿板。馬脖上的威武鈴也摘了下來,馬蹄裹著布,走起來也是悄無聲息。
秦銘涉水過了護城河後,瞧著眼前如星河般的遼營,提槍掛刀,縱身上馬,直奔東邊遼軍大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