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第1/2頁)
章節報錯
聽得陳宗澤過些時候要進京, 黃真如坐直了身子問道:“怎麼?皇上要召你回京?”
陳宗澤道:“也算不上召我回京。我這次回京有點兒像回京述職了。”
“回京述職?這個時候?怎麼回事兒啊?”黃真如奇怪的問道。
陳宗澤道:“我們興安現在搞的不錯。農戶手裡有錢了,吃飯不愁了。皇上呢, 也是想讓我將這經驗好好說道說道一番。這次陳尚書也傳了書信過來,皇上這次可是召集了好些個知州、知府的回京聽我的經驗呢。”
陳宗澤這次回京其實也相當於一次經驗總結報告會。皇上這次可是將好些個窮州窮縣的知州、知府也一併叫進京, 要學習陳宗澤的興安建設經驗。
建文帝之所以會如此起意,那還得益於陳宗澤去歲送上去的興安建設報告書。這種成功經驗, 陳宗澤本著做好事要留名的精神, 細細的將自己建設興安的經驗教訓寫了下來, 這其中還包括了各種養蠶及種植的技術等等,可謂是一本全面的地方建設志,非常的有實用價值。
陳宗澤的這本書一呈上建文帝的案頭,建文帝就大加贊賞。對著閣老們、尚書們誇個不停:“不錯, 這陳宗澤可真是用心做事了。”
楊閣老率先接過了這本書,粗粗的看了幾章, 就贊了起來:“真是不錯, 這書可是很有實用價值啊。這陳宗澤有心了。”
眾人看過後, 紛紛跟著贊個不停,順便再拍拍建文帝的馬屁:“哈哈,這陳宗澤真不愧是天子門生啊。”
建文帝本就對陳宗澤印象不錯, 再加上這小子也很會來事兒。隔三差五的送些酒哇、茶啊的回京。而且還時不時給自己來一封厚厚的書信,這信中江山秀麗、民風民俗不一而足。狀元郎的文筆也是筆底煙花,讓久居深宮的建文帝讀起來十分愜意,宛如出外遊歷一樣。
建文帝很是喜歡陳宗澤的書信,這陳宗澤很是識趣。在直接給建文的信中多是說的民間之事, 從不過多提及自己的難處,從未在信中說要皇上施以援手,抑或是暗示性的語言都沒有。
不過,陳宗澤雖然不提他的難處,可是年年湖廣布政使的年終報告中,那陳宗澤的功績可是列得明明白白。這可比直白的提難處強多,更能引人注目的。看看,人陳宗澤今年又做了這麼好的成績出來。
大家都不傻子,尤其是皇帝,更是清楚,能做出如此的成績,所受到的阻力、所要付出的心血當然是不少的。可就是這樣,陳宗澤他可是從沒叫過苦,從沒故意誇大自己的難處博眼球的。這就很難得了。
一個從不給你添煩難,卻又能幫你做大事的人。那誰不喜歡,尤其還是自己一直看中,著力培養的學生新銳,那就更喜歡了。
而這陳宗澤也沒讓建文帝失望,竟然還毫不藏私的進獻了一本關於興安建設的百科全書來。這可是要好好嘉獎一番才是。
對於皇上的喜悅之情,群臣可是看得清楚。於是禮部左侍郎肖雲投皇上所好,提議嘉獎陳宗澤:“皇上,臣以為陳宗澤政績卓著,理當嘉獎。”
建文帝哈哈笑道:“嗯,這陳宗澤立了如此功,理當獎賞。朕在想,賞他什麼比較好呢。諸位愛卿可有什麼意見?”
這眾人能有什麼意見,紛紛道但憑皇上做主。
陳宗澤去了興安短短幾年,將個一窮二白的貧州給搞的花團錦簇,蒸蒸日上的。別的不說,就是解決了興安人吃飯都已經居功至偉了,這不光是維護了朝廷的臉面,更是省了成山的銀子啊。必須要賞,重重有賞才行。
建文帝真格的去想想賞陳宗澤什麼。金銀珠寶那是必賞之物,不用多想的。這陳宗澤功勞不小,光賞這金銀之物不足以表現朝廷肯定有功之臣之心的。
皇上在想要如何更有力的表現皇恩浩蕩之時,陳尚書也在跟幕僚們商議要如何將陳宗澤的意思傳給皇上知道。
陳宗澤這次在遣人進京時,除了給皇上送了這一本書外。也給陳尚書去了一封信,信中他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想法。不過,仔細想想,那也是情理之中的。
當時,陳尚書看到陳宗澤信中說到的這個,心頭大贊。對了,要功勞就要個大的,這樣一來,面子、裡子樣樣都有了。
陳尚書現在對陳宗澤這個能力卓著的本家子弟,那是相當看中的。況且這陳宗澤如果好了,他們也是獲利頗多的。因此,陳尚書也很是用心的跟幕僚們商議要如何將此事上達天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