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結交舉子(第1/3頁)
章節報錯
戶部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和京城百姓簽訂了耕種合約文書,不到半個月所有存放在司農司的種子就下放結束了,而二月對於大禹朝的舉子們來說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月份。
從農歷二月初九進行第一場會試,到二月十九進行第二場會試,再到二月二十九進行第三場會試,短短二十天便決定了很多人的一生。
第二場會試結束的次日,京城很多的客棧、酒樓、茶肆就漸漸變得熱鬧起來,舉子們的心情似乎也變得輕鬆一些,經常可見他們三五成群的品茶飲酒、賞花論詩、踏春遊湖。
這天,羅雲意聽說正陽街一家茶樓要舉行“鬥詩會”,而且會有很多應試的舉子參加,於是她帶著兩個丫鬟女扮男裝來到了這家茶樓,在一處不顯眼的角落裡坐了下來。
因為來得早,茶樓裡人還不是很多,鬥詩會還沒有開始,早到的一些舉子文人就隨意坐在桌邊一邊品茶一邊閑聊,而聊的最多的則是最近戶部與百姓簽訂的那份耕種合約文書。
“在下認為,戶部此舉大大不妥,百姓田少貧瘠,哪有富戶家裡肥田寬廣,真是可惜了那些好種子!”與羅雲意只有一桌之隔的一位書生模樣的男子侃侃而談道。
他這話一出口,倒是引得在場之人不少的贊同,這讓他臉上頗有些得意之色。
不過,也有與他不同意見的,另一桌的一位年輕男子則說道:“這位仁兄此言差矣,戶部此舉旨在幫扶百姓,租金、工錢看似不多,對於百姓們來說卻足夠他們生活所需,假如他們自己耕種田地,繳納田賦雜稅之後,一家人的溫飽怕是都成問題。”
“你這話的意思豈不是說我大禹朝的賦稅過重,讓百姓連溫飽都成問題了嗎?!”被人反駁,那位落了面子的書生顯得有些不屑和氣憤。
“賦稅過重是事實,百姓難以溫飽也是事實,事實便是如此!”年輕人似乎毫不在意自己的言論會引起歧義和麻煩。
“杜兄,少數兩句,你就是性子太過耿直!”與年輕人同桌而坐的友人輕扯了一下他的衣袖說道。
“吳兄,不礙事,如果連真話都不能說,就算為官一任也不會造福一方。”那位姓杜的年輕人說道。
“這位兄臺說的不錯,人生在世若是不敢言真話,又怎麼會做實事呢!”羅雲意笑看著此人大聲說道,“在下唐五,不知兄臺如何稱呼?”
“在下杜衍正,字子德!”杜衍正對著羅雲意行了一個文人之間常見的拱手禮,“不過剛才那話並不是我說的,而是咱們大禹朝第一位女尚書大人所言。”
自從孝和帝在早朝上將羅雲意說過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句話用來“教育”文武百官,這句話便迅速地在士子文人、市井百姓中間流傳開來。
“女子為官,簡直荒唐!”剛才那位書生見羅雲意出聲贊同杜衍正,臉上譏諷之色更濃。
“哼,女子為官怎麼了!只要為官者造福百姓,男人女人又有何分別,天下多少男兒為官卻害得百姓苦不堪言,我看他們還不如女子!”杜衍正瞥了一眼那書生冷冷說道。
“說得好!”羅雲意忍不住為這位杜衍正擊掌贊道,然後笑著起身來到他桌前,問道,“杜兄不介意小弟一同坐下吧?”
“唐公子請!”杜衍正請她入座,不過面對羅雲意的親近,他始終都表現的很淡然,疏離有度,讓羅雲意對他的好感更多了。
此時與杜衍正同坐一桌的還有另外兩名應試的舉子,一個叫吳志清,一個叫劉子坤,三人在京城相識,因志趣相投而成為了好友。
四個人同坐一桌倒是聊得很愉快,而且很快茶樓裡的人就越聚越多,鬥詩會也開始了。
今日茶樓鬥詩會分別以“春夏秋冬”和“梅蘭竹菊”為題,在場之人都可自願參加,勝出者會獲得茶樓主人提供的一百兩紋銀。
“杜兄不作詩一首?”劉子坤笑看著杜衍正問道。
每張桌子上都有茶樓夥計準備好的筆墨紙硯,其他桌子前已經有人執筆揮毫,而羅雲意這一桌卻是隻坐著品茶,四個人誰都沒出手。
“附庸風雅罷了,看看即可!”杜衍正一笑,他對鬥詩沒什麼興趣,今日要不是吳志清和劉子坤拉他過來,他就在客棧睡大覺了。
“與當年聽書茶樓北柳公子和二十四公子的詩作相比,這些的確是差強人意了些!”吳志清聽著周圍舉子文士們高聲念著已經寫出來的詩作,略有些失望地搖頭說道。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當年二十四公子此詩一出可是連年大學士和王大學士都稱贊不已,只是從此之後再沒聽說過二十四公子在京城出現過。”劉子坤語帶遺憾地說道。
這間茶樓舉辦的鬥詩會不過是仿照當年聽書茶樓的詩會罷了,只是今年還會有佳作出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