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些是外交司的事情,理藩司原本也是理藩院。

但和英國一戰後,國內的民生出現問題。使得大明,不得不暫時停下擴張的腳步。南洋在英國全面退出後,也沒有西方勢力。這讓南洋的的局勢,沒有先前那樣緊迫。

所以很長一段日子,大明都不會發動大的戰事。和這些藩國,也是和平為主。那麼處理好與各藩國的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只是他們不是和大明平起平坐的國家,因此交往起來,和其它國家有很大的不同。

便將理藩院獨立出來,自成一體。和外交司,剛好同級。這也凸顯出了大明對藩國關係的重視。

也是之前大明的藩國不多,且大明的目標,又是將所有靠近大明的國家一網打盡。使得南洋的勃泥、蘇碌、蘭芳等國,相繼被滅。讓起初臣服於大明的屬國,都跟著起了警惕之意。

暹羅倒向英國,也和大明吞併南洋婆羅洲與菲律賓有莫大的關係。

因此說起來,該低調的時候還是要低調!

當然,大明拒絕軍事協議,很大的原因,就是緬甸。因為南洋沒有西方勢力後,大明最主要的威脅,基本不存在。可能以清國的體量,算得上旗鼓相當的對手。

但在大明眼裡,清國已是日暮之象。雖說陸上可能有些麻煩,但海上,大明卻是不怕的。而大明又是以海為先,所以清國,還算不得威脅。

那麼和希臘羅簽訂軍事協議,就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畢竟暹羅最直接的威脅,就是西邊的緬甸。要防備的,自然也是緬甸了。但大明的藩屬國,也包括緬甸。近些年,緬甸又一直以大明為馬首是瞻。在商貿等方面,讓大明收穫頗豐。

所以不看功勞看苦勞!大明也不能一味的照顧暹羅的利益,而忽略了緬甸的訴求。尤其是這次和平談判,從始至終,緬甸都持反對意見。駐緬大使,還連連被緬王孟雲詰問。

這讓大明不好過於逼迫,便見好就收,不再刺激緬甸。

說到底,大明還需要緬甸與暹羅相互敵視,戰火連綿。因為民不聊生的中南半島,永遠比安靜祥和的中南半島要好。不說暹緬兩國的人口,會因此銳減。就說兩國國力,也會跟著大衰。

這既方便了大明日後大肆移入漢人,也為大明未來吞併暹緬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很多便利。畢竟暹緬兩國的人口,佔了中南半島總人口的很大比例。

遷移起來,少不得費心費力。此時多死一點,大明清理起來,也省心省力。何況借刀殺人,還讓大明少了一生腥。加速了暹·緬的封建政權,失去民心。

等亂象迭起,內戰不停。大明入駐暹緬的時機,也就要成熟了。這是一個長遠的計劃,也是大明對滅亡暹緬的一個備選方案之一。雖然沒有信心會成功,但該執行的還是會執行。也是這和其它方案,並不衝突。

就是不可能成為滅亡暹·緬的主因,也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誘發因素。只要有這一點,就已經足夠了。

算起來,這就像一本萬利的買賣。不管哪個方案會成功,其它方案,都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且只要暹緬永不和解,大明就一直能保持超然的地位,兩邊通吃。一二十年或許不能保證,但三五年,卻是可以的。大明也會趁這段時間,將國力推上更高一層樓。

所以當下不能厚此薄彼,做得太過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