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明英初戰(二)--意外之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經這麼一罵,大明的怒火終是全都爆發出來了。
不過怒歸怒,該有的理智還是要有的。
何況是在戰時!必須要有合理的戰術,才能在有限的條件的內,取得勝利。所以大明採取的是分割絞殺的策略。
但這不是硬碰硬!畢竟大明的長處在於戰艦佔優。尤其是七艘二代戰艦,一般航速能達到八節,最高航速可達十節。再加上火炮的數量相對較多,射程相對較遠。完全沒必要和英軍傻乎乎的對轟。
因此大明先利用四艘二代軍艦和五艘一代軍艦,用炮火將彼此相隔不遠的印度艦隊切割開來。緊隨其後的一代軍艦則像狼群一樣,將落單的英軍戰艦包圍。然後千炮齊鳴,活活將孤立無援的英軍戰艦轟成泯粉。
在這期間,四艘二代軍艦和五艘一代軍艦就要盡力阻擋其它英軍戰艦的反撲。這任務,還是很重的。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歐子文親自充當急先鋒,乘著坐艦惠宗二號,帶領其他戰艦,切割印度艦隊,抵擋反撲。
這惠宗二號作為二代二級戰艦,效能還是不錯的。排水量2300噸,火炮95門,三層炮甲板,航速九節。速度雖沒有一級戰艦快,但火炮卻是二代戰艦中最多的。
放在此刻,也是場上最多火炮的戰艦。
它一衝上前,就把物件放在了印度艦隊的‘勇士號’上。
因為這‘勇士號’位於印度艦隊的左側翼,雖靠前,但比較偏。且外觀很新,全是鋼鐵艦身,上面的油漆還閃閃發亮。那露出的火炮,達到了七十八門。若不是速度和鋼板的厚度比不上大明,那就真趕上二代三級戰艦了。
英方指揮官將其放在左側翼,也是想著讓它防備左翼的攻擊,維護隊形。
那麼,歐子文就偏偏不讓英方指揮官如願。
當惠宗二號的旗手打出變換隊形的旗語後,整支陸二師,立即動作迅速的變換位置。先讓惠宗二號領先半節,一艘三級戰列艦和兩艘四級戰列艦,則分列在惠宗二號左右。
五艘一代戰艦,則排在最外圍。看起來,就像一把三·角形的尖刀。而惠宗二號,就是那最尖銳的突刺。
先前被歐子文下令退場的緬甸水師,也衝出了三艘風帆船。惠宗二號立即減速,其它戰艦,也跟著減速慢行。風帆船立即衝到二代戰艦後面,丟擲纜繩,拖在大明戰艦後面跑。
再一提速,三艘風帆船向衝鋒舟一樣。那風帆鼓鼓的,讓堅硬的帆骨都開始彎曲。那吃水線,也比先前淺了一尺有餘。
印度艦隊的指揮官是新上任的海姆勒.考克斯。看到大明戰艦先是主動拉開距離,後是變換隊形,又讓落後的風帆船上場,還拖著後面跑,頓時有些弄不清狀況。
如果按照原來的歷史,他現在會被印度總督派往仰光,負責協理英緬兩國的關係。不過他這個人非常傲慢,去了仰光後,被緬王孟雲不喜,促使英緬兩國的關係,越來越差。
最後被印度總督召回!
現在英緬兩國是水火不能相容了,那英人在緬甸境內,就跟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就連大明的白人移民,都沒少受牽連。所以這海姆勒,是去不成緬甸了。
但他運氣不錯。就在最近這兩個月,上任印度艦隊的指揮官喝酒喝死了,其它的繼任者,或溺水、或暴食、或自·殘而死。使得這個肥缺,落到了他的頭上。
雖然印度那邊已開始調查那些軍官們離奇的死因,不過這和他無關了。反正他只要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畢竟又不是他乾的。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也想找個機會,放把火!漲漲自己的威風,鞏固自己的地位。畢竟他之前的地位太低了,沒幾個拿得出手的功勞,也震懾不住手下這幫人。
這想法,倒和歐子文有些殊途同歸。
所以他在得到大明已派出戰艦,收復科科群島後,就開始整軍備戰,儲存彈藥。想著大明只要敢動科科群島,他就把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撒到大明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