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民族慶典(六)--大漢(第1/2頁)
章節報錯
今天楊崇穿的是傳統漢家天子禮服,頭戴冕冠,垂有冕旒。身著冕服,玄色上衣,硃色下裳,上面繪有紋章。腳穿青底黃緞朝靴,隱隱透著天子之威。
雖然看上去比較賞心悅目,但那穿戴的過程,也是繁瑣至極。為了弄好這身行頭,足足花了楊崇兩個多小時。全程他都像個木頭人一樣,任那些從清國請來的老學究擺弄。讓他真是受夠了。
玉璇則戴著鳳凰于飛的鳳冠。上面的圓框飾以翡翠,冠上是九龍四鳳,大花十二樹,小花十二樹,兩博鬢上飾十二鈿。身著青深色煒衣,繪瞿,為赤質,有五色十二等。再佩戴玉革帶、綬帶、玉佩,裝飾複雜而精緻。
她的穿戴時間,足足是楊崇的兩倍。好在她是公主出身,對於這繁雜的禮儀,都能忍受。且她的額娘,是明末清初,從浙閩一帶,移居越南的華人大家族。所以她的身上,也帶著漢家江南女子的溫婉與秀美。和膚色偏黑,嘴唇偏厚的越南本地人相比,有不小的差距。穿上鳳冠後,也別有一番母儀天下的氣勢。
如果不說,別人都想不到她是越南人。
在一開始,楊崇是極反對打扮得像個唱大戲的。但這時代,皇權思想非常濃厚。大明的華人,也基本將天子奉若神明。而這民族慶典,又牽扯到了祭天,必須要讓天子出面。
所以作為總統的楊崇,就無不可避免的以天子衣飾示人。玉璇作為第一夫人,也就順理成章的帶上鳳冠。
當然,這都只是為了讓儀式顯得更莊重些。並不代表大明,會走上封·建復·闢的道路。畢竟時間已經證明,封建政權,越往下走,越是死衚衕。
在楊崇和玉璇身後,大批穿著漢家朝服的臣子,步步尾隨著。尤以穆淳、左鵬等人排在最前,彰顯地位。
為了體現慶典的嚴肅性、莊重性,大明還特意‘請’了一批清國來的老學究指點禮儀。儘管這些都是迂·腐的老古董,很反對大明開放的社會風氣。但那是在常人面前,故作高深的逞嘴皮子而已。真當大明要他們做事的時候,個個乖覺無比。畢竟大明的生活比清國好,日子也過得有趣得多,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幹嘛跟自己過不去?
而楊崇等人的漢家禮服,則大多取自朱氏大明。但為了區別大明共和國與朱氏大明的關聯性,所以漢服中,加入了漢朝、唐朝、宋朝的服裝樣式。與朱氏大明,有著顯著區別。
讓人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二者是不一樣的!
此時中華古典禮樂輪番奏響。有黃帝之樂《咸池》,痛乎神明之德;顓頊之樂《雲門》,繼承美德;堯之樂《大章》,廣施德惠;舜之樂《韶》,將德行發揚光大。
其實這些樂譜都遺失日久,現在演奏出來的。都是大明根據這時代的樂章,再加以人工創作,編寫出的新樂曲。只是名字,用的是古典樂章的原名。聽上去,也高大上許多。
不過這樂曲聽在耳裡,還是韻律十足,別有意境。
當下楊崇攜著玉璇的玉手,花了將近二十分鐘的時間,步履緩慢的登上第九十九層臺階。
便見頂端屹立著一尊雙耳青銅龍紋鼎。高有兩丈,寬有六尺。目測重達千斤!內裡燃著胳膊粗的香燭,飄著寥寥青煙。
拜了三拜後,一個打扮得體的男司儀,清了清嗓子,大聲宣讀大明向上天做的禱文。
只聽:“渭水泱泱,隴阪逶迤。大哉羲皇,發祥成紀。
名冠三皇,五帝之先。豐功偉績,世代延綿。
結繩記事,‘八索’乃成。演為八卦,開啟性靈。
推定歷度,初置元日。分別八節,四季以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