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電影與水泥(第2/2頁)
章節報錯
趙騰作為真實的故事人物,也被導演組請來當主角。當戰爭的殘·酷和大明會館的頑強抗爭交織在一起的時候。觀眾們,也跟著心驚肉跳。
特別是到了關鍵情節,趙騰救母時。很多人,都將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到了最後,當大明艦艇出現在帝力港時,全場都響起一片歡呼。他們都將自己當成了帝力城的民眾,情不自禁的感謝大明的到來。
這種收買人心的手段,也只有大明才能使得出來。
而與此同時,大明的南方省海河市,也沉寖在歡慶的氣氛中。
最初的時候,海河市只是一個小鎮。
後來大明進行區劃調整,將海河鎮升級為海河市,成了一省首府。雖然級別高了,但海河市的城市建設,並沒有加快。
整個市區就一條街道,長不過千米,寬不過十米。最高的建築就是市政府,一座四層木樓。
街上都是清一色的木頭房子,一間只有一個赤腳郎中的小診所,以及歇業大於開業的小商店。
這種簡陋得可怕的境況,直到南洋戰事結束後,才有所改變。
現在海河市已新建了方格狀的新城。以前那種小木屋,也都被拆了當柴燒。
一座座水泥小樓拔地而起,鑲著微暗的玻璃窗。當陽光照在上面,反射著刺眼的明光。
在之前,大明借用的是1774年,英國工程師斯密頓的方法,作為建築材料。
當時他奉命在英吉利海峽築起一座燈塔,為過往船隻導航。經過無數次實驗,他終於找到一種能抵禦海浪、鹹水的新混合材料。
用的是石灰石、粘土、沙子和鐵渣,經過火燒、粉碎後,再用水調和。最後注入水中。
但這種水泥的生產效率極低,耗時又耗力。
大明只建了一座明京市,就用上了大明九成以上的水泥。
隨即大明又借鑑了1824年,英國石匠,亞斯普丁的方法。
他在斯密頓的基礎上,對石灰、粘土、鐵渣等原料,進行比例調配。生產的膠質材料在硬化後,顏色和強度,同一個名為波特蘭的地方石材相近。
由此取名為‘波特蘭水泥’,並獲得了發明專利。
這就是‘水泥’的來歷。
其實水泥本身具有脆弱性,經不起衝擊,抗拉強度也極低。
大明也知道這一點,便引用了鋼筋。
本來按照歷史的軌跡,這種混凝土的建築材料。直到1861年,才由法國工程師克瓦漢提出。
但現今,已被大明提前拿來用了。
這也是得益於鋼鐵質量的提高,否則混凝土的面世,仍要推遲個四五十年。
像這種新型材料一出現,就在大明颳起了一股跟風潮。各個有實力的商業機構、政·府機·關、工房廠房,都在用這種材料建造房子。
以前七八層就是最高的了。現在十層都不在話下。
雖然天際線比不上後世,但在這個時代,依然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喜歡雄起澳洲請大家收藏:()雄起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