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一句話,現在是造不出56式的普通彈了。

雖然有些遺憾,但楊崇想想也就算了。畢竟大明從無到有,發展成這樣也不容易。

而且透過現在的機床,製造一些劣質彈,也能將就著用了。

隨後他又參觀了大明自產的大炮光明炮。

從初始光明炮到現在,已是第三代了。

大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兩部分構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閂等。炮架則由反後坐裝置、方向機、高低機、瞄準裝置、大架和運動機。

早在1332年,中國元朝就裝備了最早的金屬身管火炮:青銅火銃。口徑105毫米,重6.94千克,長35.5厘米,屬於滑膛前裝式火炮。

17世紀,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以及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

這個時代,大炮依舊是滑膛前裝炮。所使用的炮彈,也大多是爆·炸彈、霰彈、榴霰彈。

儘管大明對大炮的發展,有前瞻性的認識。但沒有相應的人才。

如今製造大炮的,主要是從歐洲挖來的工匠。而大明,則基本起到指路人的作用。給工匠們,規劃好發展方向。

射程上,第三代光明跑並沒突破多少。但炮彈的種類,卻豐富了許多。

顯然還要再接再厲啊!

按照流程,楊崇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後,就離開了兵工廠。

隨行的還有穆淳。作為工業部長,他要陪同楊崇去下一站,蒸汽機制造廠。

因為蒸汽機是大明的唯一動力來源,對大明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

雖然英國一直實行技術封鎖,但大明也照樣挖來了不少技術人才。特別是大明的內部人員中,也有數位是學過機械能、動力學的。

在這一塊,還是相通的。

大多數人都以為,是瓦特最早發明的蒸汽機。

但1689年的托馬斯.賽維利,1712年的托馬斯.紐科門,都比1769年詹姆斯.瓦特早。

只不過瓦特在紐科門的基礎上,對蒸汽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新增了很多部件。比如分離式冷凝器、汽缸外設定絕熱層、用油潤·滑活塞、行星式齒輪、平行運動連桿機構、離心式調速器、節氣閥、壓力計等等。

在原有的基礎上,使得蒸汽機的效率提高了三倍多。

所以說,他不是蒸汽機的發明者,而是改良者。

最早的真·空蒸汽機,在物質發生損壞時,向內收縮,比較安全,但效率低。後來使用了高溫高壓的蒸汽機,效率雖然提高了,但危險性大大增強。

只是和效率相比,安全性已被人為的忽略了。

再說蒸汽機的功率和效率。

這就體現在蒸汽引數上。初期蒸汽機的蒸汽壓力只有0.11~~0.13兆帕,19世紀初才達到0.35~0.7兆帕。20世紀20年代,達到了6~10兆帕。

蒸汽溫度也從小於或等於250攝氏度,提高到450~480攝氏度。

至於轉速,則從18世紀末的40~50轉分,到20世紀初的100~300轉分。也有個別蒸汽機達到了2500轉分。

當然,這都是原時空的。

經過大明改良,轉速、功率方面,都比這時代要高。雖沒達到二十世紀初的水平,但也趕上了十九世紀中期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