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王府(七)議會制度(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地大物博的大清國,人口突破一百萬的城市,是一個都沒有。就是最緊要的京師,也只有六七十萬人。
而這大明的新山城,還算不上什麼緊要的地方。卻有一百多萬人口,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也是豐紳殷德是外來者,所以不知道,這新山城的人口暴漲,其實是近兩年的事情。一個因中南半島,內戰連連。造成大批暹羅人、緬甸人、馬來人,湧入大明。
這新山作為前哨,自然接納了更多移民。
另一個是新山城的人口政策,相比大明本土,更加寬鬆。尤其是那兩個月的無籍居留權,讓很多偷·渡來的百姓,都避免了,即刻被驅逐、被收監的命運。
並且得益於南洋十字路口,聯通東西的區位優勢,新山的經濟發展,就像坐火箭似的,蹭蹭蹭的往上漲。需要的人力,也是水漲船高。
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不少剛來新山的移民,就很容易被移民司接納,然後經過短暫的培訓,獲得就業崗位。
不僅賺取了一定的生活資金,還能在新山,安定下來。
只是因移民新政的規定:沒有一定的年限和居留資格,外來移民,是不能獲得大明國籍考試的資格。所以新山城的百萬人口,有近半是沒有大明國籍。
並且這些沒入籍的移民中,還有一部分比例很大的商人。
對新山這座擁有重要區位優勢,又極為年輕的新城市來說。這些外來的商人,比那些普通移民,更加重要。
因為這些商人,大多是來自亞歐兩洲。分散到特定的地域,就是西歐的英國、法國,西亞的波斯、土耳其,南亞的印度,東南亞的緬甸、暹羅、真臘、越南等國。
他們在自己的母國內,都算是有錢的主兒。不僅掌握了豐厚的經濟資源,還有一定的人脈和關係網。
單論社會層面的影響力,也是數一數二的。
來到大明後,他們的家產,也都跟著轉移進來。算是無形中,為大明帶來了鉅額財富。
並且因大明大力扶持民間手工業和輕工業,使得這些商人,又從本國,招攬來一大批手藝精湛的工匠。在保證他們生意興隆的同時,也讓大明,獲得了某種技術上的提升。
商品的競爭力,也更加明顯。
像有名的波斯地毯,就因大量波斯商人將製造技藝帶到大明,成功的實現本土生產。並受大明工業革新、科技進步的影響,技藝上,更加高超。
再因大明集約化、流水線似的工業生產模式,使得波斯地毯的成本,更加低廉。商人獲得的利潤,也翻了數倍。
要知道,商人都是逐利的!
眼見自己的財源,能更上一層樓。自然更加青睞大明,移居大明。社會分工,也因此更加細化。大明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也跟著進入了快車道。
趁著這陣東風,新山城,也極力推行重商主義。在社會層面,提高商人的地位。並在政治上,給予一定的話語權。
比如正在醞釀的,新山市市民議會制度。
這是面向所有在新山城入籍,擁有個人資產一百萬華元以上,年繳納賦稅不低於十萬華元的城民開放的。總人數,控制在兩百人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