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278.1982年的兩朵烏雲(第1/3頁)
章節報錯
【在希羽組一看來原本應當在七月份就確定下來的事,結果在九月份急轉直下,而事情的全過程竟然以青年同志們意想不到的過程發展下去。
——汪星悅,《關於中科院歷史遺留問題的希羽組視角報告》簡稱《希羽組歷史觀報告》),1982.9.22】
1982年9月23日清晨,喬公從“老林”手中接過了汪星悅直接發到喬辦的《希羽組歷史觀報告》
最終,發到喬公的報告原文如下——
1928年4月,蔡元培被任命為國立中央)研究)院acadeia sinica,本作簡稱:中研院)院長。
同年6月9日,在浦江東亞酒樓召開中研院第1次院務會議,標誌中研院正式成立。
1929年9月9日,國立北平研究院本作簡稱:北研院)正式成立,留學法國的李石曾首任院長。
此後長達近二十年的時間裡,由於獨立於其他機構的中研院與隸屬於roc教育部的北研院互不統屬,且後者在事實上成為了與前者為並列的大型綜合科研機構而非李石曾當時提議的“區域性或地方性的研究機構”),並由被分別視作“留英美派”和“留法派”頭子的蔡、李二人在海內外爭搶人才等內外因,導致兩邊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各種衝突。
因留學國別的不同,民國學界存在著非常嚴重的“留學集團”,互相之間的矛盾很深,引出種種人事紛爭,並因之而對民國學術的發展造成了不可言說的傷害。
當時兩大國立研究機構中,中研院組成人員基本上是歐美留學生,而北平研究院清一色是留法畢業生。留美學生建立有中國科學社這樣的社團組織,留日學生成立中華學藝社與之對立,而沒有留學經歷的“土鱉”們成立中華自然科學社抱成團,這三大綜合性科學社團不僅各自為政,而且往往還相互拆臺。19201921年在中國訪問的羅素已經敏銳地看到這一點,“從不同國家歸來的留學生之間時有分歧”。
1936年,與國立清華大學內的學者溝通並不順暢的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至1937年回國。
抗戰爆發後,中研院各機構由金陵、浦江外遷並在抗戰結束後遷回寧、滬。
1940年3月5日,時年72歲的蔡元培病逝於香江。
抗戰後期,中研院開始籌備數學研究所時,華羅庚一度非常積極參與。他熱心地為數學所從美國募集到一些書刊資料。
1944年初,他曾寫長函向中研院代院長朱家驊陳述他對建立數學所的一些看法,還同數學所籌備主任姜立夫教授交流過想法。
華羅庚認為一個比較完備的數學所,應當包括純粹數學、應用數學和計算數學三大部,而每部則包括若干重點領域。但華羅庚對數學所籌備的一番好意,卻引來了一些流言,他只好申明自己“不在研究)所任職以明心跡”。
1947年3月,已經秘密入黨的關肇直成功考取公費留學,赴法國巴黎大學龐加萊研究所留學。
1947年7月,中研院數學所正式成立時,姜立夫被任命為所長,其弟子陳省身為代理所長,當時旅美的華羅庚被聘為專任研究員。
1948年,中研院首次評議和選舉出中國歷史上第一批院士,共有包括華羅庚在內的81名院士,分為數理、生物、人文3組,開創國內院士制度先河。
1948年冬,因戰爭緣故,8名院士以及部分機構的圖書和科研裝置被roc方面搶運赴臺。
1949年4月23日,金陵解放;5月27日,浦江解放。
實際上,民國學界可謂派系林立。不僅因不同留學國別造成留日、留美、留歐之間的派別,國內不同學校畢業也有其派別。時人批評說,在中小學則有某大學派,某師範派,在大學則有英美法德日等派,派別之中,復有以地域而分化為小派別者,名目繁多,不勝列舉,“留英美派”與“留法派”的衝突只是最明顯、最知名的一部分。
派系的權力雖然無形,其影響卻超過了校長的權力。
然而,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衝突的餘波仍未消散。
以上為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情況,以下為新中國成立之後的情況——
據《竺可楨日記》記載,出自清華的錢三強起初其實“極不贊同”華羅庚出任所長。但在籌備數學所的過程中,錢三強等人逐步轉變了看法。
華羅庚回國後,很快就有華羅庚想當所長的傳言,尤其是從清華大學傳出華羅庚“胃口太大”的風言風語,甚至被批判為“政治上的騙子,學術上的商人”。
1950年12月23日,華羅庚主持中科院籌備處會議,正式推舉華羅庚出任所長。
最晚1951至1952年,華羅庚在一些人眼裡就成了問題人物。由於他曾加入kt,並受到常凱申的召見,在一些人看來這都是重大的“政治歷史問題”,因而被作為重點物件受到了很不公正的批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1952年,他參加籌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工作,並在數學研究所從事數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