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 計窮智極遣使來(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以對他來說,北海軍要是能晚些入關,起碼能多帶走幾十萬兩白銀。
策略是定下了,可怎麼聯絡呢?找北海鎮在京城安插的密探?以前這種事都是和珅負責,直接向乾隆彙報;自從他叛逃,這條線也就斷了。
董誥給的建議是不要從山東那邊聯絡,而是要著眼於錦州。
他倒不是不信任劉墉,而是此事幹系重大,山東那邊情況複雜,士紳不穩,一旦訊息外洩,會引起不必要的動盪。
而選擇錦州,是因為那裡的私下海貿一直沒斷,而且朝廷的兵馬已經退守寧遠州和山海關,外人不會了解到錦州的情況。
嘉慶對此深以為然。不過海商好找,信使的人選卻不好找。首先得是信得過的心腹,忠於皇帝忠於朝廷,還得膽大心細,做事沉穩。最關鍵的,必須得是旗人。挑來揀去,他的奶哥哥永和就成了最佳人選。
永和的母親叫他思哈,是嘉慶唯一的乳母,已經在十年前因病去世。有清一代,皇子的保姆一般會有3~4名,乳母則只有一個。她們通常會陪伴皇子幾年甚至十幾年,對於皇子的性情教養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
比如當年曹家之所以能掌管江寧織造,顯赫一時,就是因為康熙的乳母孫氏是曹璽的夫人。
按清廷制度,皇子乳母必須得是旗人,相貌端正、性格溫和、富有教養,而且要精通滿語,出身於內務府包衣;此外年齡要在15~20歲之間,生過三胎,丈夫子女健康。最最最重要的,第三胎必須得是女孩。當然了,如果是公主的乳母,第三胎就得是男孩。
嘉慶跟奶哥哥永和的私人關係很好,以前還經常見面。這是個典型的旗人漢子,因為母親的關係,成丁後進了領侍衛府當了藍翎侍衛,布庫弓馬樣樣嫻熟,為人也很安分,從沒仗著嘉慶的關係聚斂錢財。
因為去年冬天父親去世,永和按制要在家中守孝,過了期年祭禮才能回去當差。平日在家閒著沒事做,他便經常去地安門內的天匯軒茶館喝茶打發時間,由此也認識了喬裝成茶館夥計的貴生。之所以被稱為“永二爺”,是因為他在族中同輩人裡行二。
人選定了,嘉慶便讓內務府傳諭,追封乳母他思哈為一品夫人,同時封贈活著的二嫫嫫張氏、三嫫嫫張氏、媽媽裡朱氏為二品夫人,其子嗣都賞給正四品的騎都尉世職,承襲三次,每家賞銀一千五百兩。
按舊例,新皇登基後都要對自己的保姆進行封賞。嘉慶從登基這幾個月一直忙的不可開交,況且乾隆五十九年還沒過完,所以也就不著急。不過因為要急著召見永和,就只能用這個辦法了。
捎帶說一句,身為皇帝不是說想見誰能就讓太監去傳旨。沒有正當的理由,即便親王貝勒也不能隨意召進宮。
皇帝傳諭封賞母親和自己,這對永和而言是天大的福分。雖然“小祥”還沒過,那也得遞牌子進宮謝恩。
當君臣二人在養心殿正殿進行了一番模式化的奏對後,兩人又去了東暖閣進行私人談話。嘉慶把自己的想法一說,永和自然別無選擇,滿臉激動的表示就算上刀山下火海也要完成奶弟弟的使命。
之後就是董誥的操作了,他從天津的眾多海商家族裡選了水西查家,看中的就是對方家大業大,而且還是鹽商的首領。
終於,在嘉慶召見後的第二十天,永和懷揣著嘉慶授意並由董誥親筆擬就的書信,又帶了一個喬裝成家僕的藍翎侍衛,登上了開往馬蹄溝的海船。
沈貴生在得知永和的來意後,也看了信上的內容,深知事關重大。雖然身為情報局在錦州的負責人,但這種事不是他能做主的。於是他當即帶著永和主僕二人前往廣寧縣城,將其安頓在城內的一家客棧中。又跟當地軍管會打了招呼,派人盯住永和二人的行蹤。
當天下午,他透過情報局的電臺給盛京城的東線司令部發了電報。一個小時後,回電來了,參謀長李睿讓他第二天一早帶永和來盛京,他要親自見見這個人。
從廣寧到盛京城三百多里,如果騎馬,兩三天才能到。於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吃過早飯的永和和同伴跟著兩名北海軍來到廣寧城北的鎮朔門外時,居然一匹馬也沒看見。
除了城牆根下有幾隻正在啃青草的毛驢,就只有幾丈外一個通體墨綠色、一人多高、外形極為怪異的東西擺在驛道上,那玩意下面還有兩個黑漆漆如水桶粗細的圓軲轆。
兩人正在疑惑間,就見那綠色的怪玩意側面竟然開出一個門,從裡面走下一名身穿北海軍制服的男子。這場景頓時把永和跟同伴嚇了一跳,不由向後退了幾步。
“永二爺,換身衣服就不認得我了?”
永和定睛一看,這才看出是貴生,不由長出一口氣道:“沈大人,你說要帶我去盛京,沒有馬怎麼去?”
貴生呵呵一笑,解釋道:“騎馬多累啊,而且還耽誤時間。咱們今天坐車去。”
“車?”永和四下看看,心說也沒馬車啊。
貴生見他還不明白,伸手拉開了吉普車的後門,做了個請的手勢,道:“這就是車,咱們下午就能到盛京城。”
“什麼?!”
一、小祥,也叫期年祭禮,是古代對死者離世後一週年所行的祭祀禮儀。《禮記》上說:“父母之喪,既虞卒哭,疏食水飲,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在古代,小祥作為死者的第一個忌辰,很受重視,往往具有吉禮的性質,悲哀氣氛也沒有那麼濃。二、有小就有大,大祥是在死者去世兩週年舉行的祭禮,同樣具有吉禮的性質。三、過完大祥接下來就是“禫”,也就是除服祭禮,要在去世後的第二十七個月舉行。之後喪家便可完全恢復平常的生活。所以古人守孝二十七個月,完全是依據《禮記.士虞禮》的要求。四、清代的八旗在入關後迅速同化,基本上從康熙時代就已經按照《禮記》的要求服喪了,但是成為條文並規範化,還要到乾隆二十一年《欽定大清通禮》的頒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