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二章 彼之羅網我之陷阱(第2/2頁)
章節報錯
他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清軍發起狠來,趁著雪大發起多輪進攻,豁出去用人命填。要是那樣,他就只能帶著袁枚一家從清涼門殺出去。
是的,他來之前,特意安排了兩個人在清涼門外碼頭上的一條平底船裡守著,為的就是頂不住的時候坐船跑路。
雖然高六庚和他的隊員們身手都很不錯,包括他在內的好幾個人還都是高手。可當他們去過北海鎮見識了一次連級規模的演習後,就明白在戰場上功夫再高也是白搭,最多能靠著身手靈活,比別人多些活命的機會。
他來到二樓朝南的窗戶前,開啟半扇,對著小倉山南麓的茂密竹林暗暗出神,腦子裡想的都是該怎麼穿過這片竹林而不被發現,再把山頂上那兩門劈山炮解決掉。也就是這會雪大,山上的清軍炮手看不清這裡,無法瞄準。
負責操作無人機的隊員這會已經化身為報務員,只見他一手拿著聽筒,一手緩緩轉動便攜電臺上的波段旋鈕。幾分鐘後,他眉頭一展,對高六庚道:“隊長,接通了。”
高六庚搓了搓有些冰涼的雙手,關上窗戶來到桌案前,拿起聽筒剛“喂”了一聲,就聽到那頭有人道:“我是王長生”
幾分鐘後,高六庚放下聽筒,對報務員道:“你先在這裡守著,我出去一會,有情況隨時聯絡。”
“是。”
高六庚說完,便從地上放著的一個揹包裡取出兩顆木柄手榴彈,插在後腰的插掛袋裡;接著又往胸前的彈匣袋裡插了兩個彈匣,繫上帶兜帽的白色披風;最後拿上了步話機別在胸前,又抄起了桌案上的那把短小的黑色衝鋒槍。
話說情報局給行動組的這幫“大俠”配備的武器除了用上好鋼材打製的匕首、飛鏢、飛刀、袖箭、飛針,還有就是來自另一時空的複合弓弩和少量帶消音器的自動武器,比如AKS74U。
這槍好就好在短小精幹,有快速拆卸的消音器,槍托摺疊後全長才0.49米,非常便於隱藏,而且火力兇猛,穿透力足夠,實在是出門旅行、搞秘密行動的必備利器。
不光是情報局,如今北海軍特戰營的主武器也是它。畢竟在叢林裡拿著制式步槍不利於快速出槍,只不過人家用的是加裝了紅點瞄準鏡的改進型號,有的還配備了一個30毫米的消音榴彈發射器。
此時在天風閣的一樓,對遠處爆炸聲毫無察覺的袁枚一家七口都擠了在東側屋內,屋門虛掩;而袁府的幾個僕人、廚子和三家佃戶等一大幫人都擠在廳堂裡,圍著兩個炭火盆取暖。此刻廳堂內除了木炭燃燒的噼啪聲,所有人都是凝神靜聽,豎著耳朵聽屋裡的袁枚講故事。
“.眼看就要被俘,忽然天降一神兵,給他指了條逃生路。那武將果然逃出生天,於是對天叩頭感謝,求問神將高姓大名,仙籍何處,發誓回家後定當每日焚香叩拜,香花淨水供養。神將被其誠意所感,隨即現身,自稱乃是‘垛子神’。”
此時就聽屋內一女人打斷道:“老爺,何為‘垛子神’?”
另一個男聲道:“阿母,就是射箭用的靶子。”
女人詫異的“哦”了一聲,語氣聽上去很奇怪還有這麼一路神仙。這時就聽袁枚操著沙啞的嗓音繼續道:“武將雖是感激涕零,卻有一事頗為不解,便問那神仙,不知下官何德何能,敢勞垛子尊神相救。”
講到這裡,袁枚突然停下了,就在眾人詫異時,他又慢悠悠的道:“垛子神說,某是專程來報答的,感汝平日裡在教場從不曾傷我一箭。”
屋內屋外眾人愣了片刻,隨即便一陣鬨堂大笑,令原本壓抑的氣氛輕鬆了不少。
高六庚習武多年,耳聰目明,站在二樓的樓梯口聽的清清楚楚。忍俊不禁之餘,心中也對袁枚泰然處之的心態很是佩服。然而當他下到一樓,廳堂內眾人的笑聲戛然而止。
這貨一身叢林冬迷彩,頭上戴著鋼盔,上身穿著戰術馬甲,左肩的位置倒掛著一把黑色手柄和刀鞘的匕首,右大腿外側掛著把手槍,手裡還拎著一把,看上去殺氣騰騰。別說人了,佃戶家的兩條狗都不敢叫了,夾著尾巴縮在主人腳下瑟瑟發抖。
正在大眼瞪小眼之際,就聽“吱呀”一聲門響,穿著鶴氅的袁枚拄著柺杖,在長子袁通的攙扶下走了出來。這老頭中午叫花雞也吃了,酒也喝了,還眯了一小覺。醒來後看到家人都是愁容滿面,這才講了個笑話逗大家開心。
“仁興賢侄,伱這是?”
“去山下轉一圈。”
高六庚之所以叫“六庚”,是因為他是庚寅年白虎日生人,而白虎在中國古代的另一種叫法就是“六庚”。《藝林伐山》上說,六庚為白獸,在上為客星,在下為害氣。
當年他捐了監生後,就請縣裡的教諭給自己起了個字。“仁興”二字源自《晉中興書》,裡面說白虎者,仁獸也。虎而白色,縞身如雪,無雜毛,嘯則風興。
袁通一臉憂慮的道:“仁興兄,可是官兵來了?”
高六庚知道藏著掖著也沒用,於是點點頭。為了讓屋裡的女眷都聽見,便大聲對眾人囑咐道:“各位一會若是聽到槍響,切莫驚慌。韃子官兵在我等眼裡不過是土雞瓦狗,定要讓他們鎩羽而歸。”
雖說上午打退了一次清軍,讓袁府眾人知道了高六庚這些人神通廣大,可聽到官兵又來了,神色中還是難掩驚慌。那可是朝廷的官兵啊,光是江寧城裡就有數千!而高六庚他們再厲害也只有十個人,就算渾身是鐵又能出幾顆釘?
袁通隨即又問道:“之前仁興兄提及趙王派出了手下精銳和船隊,不知何時能到?”
高六庚對袁通使了個眼色,等後者跟著自己來到門外才低聲道:“我方才已經和上司聯絡過,他們的船已經過了海州以東的五條沙,後半夜就能從如皋一帶上岸,再有一日便可抵達。還有,趙王派出的艦隊明早抵達花鳥島,那裡離長江口不過百餘里。此事切勿聲張,可悄悄告之令尊,使其安心。”
袁通聽的不住點頭,面帶興奮的道:“仁興兄放心,袁某曉得。”
高六庚抬腳要走,突然停住又問道:“木炭可還夠用?”
袁通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人,哪會關心這個。反倒是屋內的幾個僕人聽到了,其中一人起身道:“之前上山匆忙,木炭就裝了一袋子,如今尚有二十多斤。”
這時就聽廚子楊二道:“這點炭哪裡夠用。這麼多人要吃飯,天這麼冷還要取暖.”
高六庚不等對方說完便打斷道:“等會我讓人從府內的庫房那裡多帶些回來,總不能叫大夥挨凍不是?”
說完他便轉身朝山下快步而去。
一、根據乾隆十四年步軍統領衙門的一份奏摺檔案顯示,清軍的鐵甲共由一百三十六枚鐵葉拼接而成,將官用錦緞包裹,普通甲兵用布包括。其中身體的軀幹部位用的是長8.3厘米,寬6.7厘米的鐵葉,共有116枚;此外在肩部、袖子、腋下和左右襠部還要用到20枚小鐵葉,長5.3厘米,寬4.7厘米。二、講到清軍盔甲的問題,或許有人會拿《乾隆大閱圖》說事,裡面的八旗各部不都穿棉甲麼?講這話的人先去查查《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乾隆二十一年欽定綿胄制規定:八旗額設鐵盔鐵甲,將三分之一改造綿甲二萬件,收貯備用。另造不用鐵葉,綢面金釘盔甲一萬八千餘副,以備大閱合操之用。”說白了那是乾隆專門為大閱而特製的棉甲,由江南三織造特別製作,就跟後世的軍禮服一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