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北海鎮頒佈的文官制度裡,文官體系由“十等二十七級”構成,徹底廢除了自秦漢以來形成的官與吏的區別,將軍隊系統外的所有官員統稱為文官。最明顯的就是負責具體行政事務的“吏”也將獲得文官的身份和相應的地位、待遇與法律保障,而且他們還可以透過考試和考核的方式晉升為高等文官。

根據新出臺的《文官考試法》,入關後的文官考試將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分為高等試、中等試和普通試三種,分別由高等考試委員會和普通考試委員會主持。普通試在各省的州府舉行,中等試在各省首府舉行,高等試在京城舉行。

為防止各省出現洩露考題等舞弊情況,所有試卷均由國家層面的考試委員會統一出題,由軍隊押運試卷,考前五分鐘統一拆封。兩個委員會均於考試之前由皇帝臨時任命,前者為特派,後者為簡派。考試結束後,即予撤銷。

總的來說,傳統的科舉考試已經形成了公開考核、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基本原則,並且有著嚴密的考試程式,所以由科舉考試向文官考試製度的轉型在程式上並不複雜。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給舊體制下一千多萬讀書人提供出路,保證政權過渡後的社會穩定。

有鑑於此,新的科舉也就是考試法對舊式文人和接受新式教育的學生採取了“雙軌制”。

凡是已經在滿清體制下取得“生員”和“舉人”功名的(不含捐納),以及過了20歲還沒透過童生試第三關的,一律參加八股文策論考試。考試錄取後還要接受一年的分班培訓,然後才能分派到各個部門。目前北海鎮的新科舉就是這麼做的,也是為以後試水。

而20歲以下的童生就別抱著四書五經不放了,將來各地縣學都會開辦專業培訓課,然後學個兩三年去參加新式專業考試吧。參加專業培訓首先要選擇自己的從業志向,然後會按照行政、教育、技術、財政稅收、司法、外交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和考試。

在文官待遇上,每一種專業根據其事務的重要、繁簡與難易程度,設定了相應的任用、級別、俸祿、考核、懲戒等管理法規,各不相同。比如最低一級的行政文官每月的基礎俸祿是72北海元,而技術官最低一級的是88元,司法官則是每月60元。

別看技術官的俸祿高,可錄取難度也大,而且分門別類的設定了許多種;什麼醫療、水利、工程、堪輿測量、化學、地質、採礦、冶金、機械等等。

最簡單的就是那些接受新式教育的學生了,跟另一時空差不多。小學六年讀完要是不想繼續讀,那就去職業學校學習三年,之後要麼當工人,要麼從文官最底層的鄉鎮一級辦事員做起;再或者,考少年軍校,當兵去。

考慮到交通和資訊不暢的問題,雙軌制的文官考試製度將會在入關後實行12年,也就是六屆。“一刀切”的做法是行不通的,無異於與整個士人階層為敵,還是你死我活的那種。

另外在“文官任用辦法”上,賦予了趙新以特擢文官的權力。特擢文官無需透過考試,可直接進入北海鎮的文官體系。之所以要設定這條,就是給歸順的滿清官員和那些屢試不第的大學者留的口子。

比如像給情報局當線人的阮元,不光給北海鎮提供了這麼多年的清廷情報,而且人家在滿清那邊已經是翰林了。結果伱告訴人家,這有張卷子,麻煩寫篇八股文就算侮辱人也沒有這麼幹的。

再比如汪中、段玉裁和焦循等人,都是最早投奔北海鎮的學者。這些人的學問沒的說,兩屆的考試題都是他們出的,尤其是汪中還是趙新的半個師傅。整個北海鎮誰有資格考他們?誰有本事給他們出題?反正甭管是趙新還是其他穿越者,都自認沒這本事。

當然,為了防止腐敗和裙帶之風,特擢的權力只有趙新才能使用,而且還得經過“29人委員會”半數投票贊成才行。

雖說北海鎮為了籠絡人心,對兩屆新科舉的應試者不管是童生還是秀才一律照單全收,可二者的知識差距和見識畢竟擺在那兒呢。再者從社會現實來說,秀才屬於士大夫階層,而童生再有才名也只是個白丁,故而在初授文官等級上才有所區分。

如此一來,真正倒黴的就只有那些捐納生員群體了。不過這部分人並不佔多數,而且素來被正途出身的讀書人看不起。北海鎮廢除捐納功名,寒窗苦讀的人必定高舉雙手雙腳贊成,歌頌趙皇帝英明偉大。

再者說了,一般掏錢捐納功名的多為地主富商和滿清官二代。商人子弟怎麼說也有家傳的算賬本事,去考商科正合適;至於那些酒囊飯袋、妄圖透過捐官去收刮民脂民膏的傢伙嘿嘿,歡迎搞事,分分鐘鎮壓,然後一股腦打包送去西伯利亞!

回過頭再說第一屆培訓畢業的兩百多人。畢業典禮結束的當天晚,行政學校的食堂內擺了十幾桌酒席,兩百多即將就任的文官們杯觥交錯,熱鬧非凡,大家既感懷這一年多的同窗之誼,也為即將的天各一方而感慨。到了散席的時候,不少人喝的酩酊大醉,只能被人抬著回宿舍。

按照趙新和陳青松定下的方案,這一屆畢業生裡除了有個別人會進入趙新的秘書處做事,絕大多數都會被分派到遼東和山東各縣的軍管會,從底層事務官做起。

話說趙新這些年在軍事上有參謀部的一群參謀幫著處理,文事上則是靠著鍾懷和黃承吉負責,有時汪中也會幫忙,倒也應付的來。

問題是中國自古以來的讀書人都以“三不朽”作為人生追求,以求拯厄除難,立身行道,功濟於時。給趙新當助理這幾年,年過三十的鐘懷對北海鎮的為政手段自認已經看的通透。眼瞅著北海鎮收復了遼東和山東的幾個州縣,而洪亮吉、劉臺拱和江藩都是在外獨當一面,或是從軍或是從政,他也想下去試試。

手下人想進步,趙新斷沒有攔著不放的道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嘛。於是他在昨天跟汪中提了一句,讓他從兩百多讀書人裡找幾個做事勤快文筆好的,自己先看一下履歷,然後再面試決定人選。

到了第二天早上,趙新剛到辦公室,黃承吉把幾份履歷給送了過來。趁著還有空閒,趙新逐個翻看了一下,很快就做出了決定。他用紅鉛筆在兩份履歷的右上角各畫了一個五角星,然後遞給黃承吉,說道:“就他們吧,下午一點半你把人帶過來,半個小時應該夠了。”

“是。”

黃承吉接過履歷,低頭掃了一眼。前一個人倒還好,可看到後一個人名時,臉上的表情瞬間就變得有些古怪。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