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 玄貞觀內定方略(第2/2頁)
章節報錯
之所以選擇廉州而非西面的欽州,是因為那裡設有海關。乾隆元年,清廷在合浦廉州鎮設立廉州口海關,歸屬粵海關海安總口下轄的分口。
掌管過戶部且深諳經濟之道的和珅很清楚,雲貴山多田少,且旱地多,就算是豐收之年的產出也僅夠一年所需,根本剩不下餘糧。
此外由於雲貴的綠營兵員數非常高,同時還存在大量的外省礦工,每年的糧食缺口都在1600萬石左右,遇到戰事更是緊缺的厲害。
以清緬戰爭時為例,兵員四萬名,每天耗米四百石,十個月就是十二萬石。
以往為了彌補雲貴糧食緊缺的問題,清廷和地方官府每年都會從外省調撥或是採買。
如今他背叛了朝廷,再想從鄰省買糧那是想都別想了。可如果北海軍能幫著打通沿海通往雲南的交通,那他就可以從安南或是暹羅買海量的低價米,然後將糧食運到南寧府,再透過七百里的右江水系,直接運進雲南。
問題是想買糧養兵安民,就得有足夠的錢。所以他緊接著提出,北海鎮得向他提供更好的採礦裝置和冶煉技術,以提高雲南的銅產量。
如今雲南全省一年的銅產量超過了一千萬斤,歷史上最高時曾達到過一千四百萬斤。
雖說自乾隆三十八年以後,位於西部的順寧府銅礦產量逐漸增加,但位於昆明北部的東川府依然是最主要的銅礦產地。
怔和珅掌管尚虞備用處這麼些年,派出了大量密探對北海鎮進行全方位的刺探。
雖說軍事上的情報少之又少,但經濟民生上的情報還是挺多的。別的不說,單是伯力的那座三百萬噸的
“超大型”鋼鐵廠,想瞞也瞞不住。當他搞清楚北海鎮的
“噸”是什麼概念後,心中的震撼無以言表。轉頭再看朝廷這邊,每年一千萬斤的銅聽上去很多,可換算成
“噸”也才6000。雖說和珅並不明白北海鎮所使用的採礦和冶煉技術,但肯定比朝廷所使用的技術效率更高。
這年月的銅幾乎就等於錢,只要冶煉完成,立刻就可以鑄錢。滿清的銅錢通行整個亞洲,只要有了錢,想買什麼買不到?
除了上述這兩個要求,和珅還提出了一件更重要的要求,而且必須是趙新本人親自背書才行,那就是關於他的未來。
和珅的意思是,只要你們給我足夠的軍火援助,他可以幫北海鎮拿下緬北地區。
但問題是趙新必須給他和家人一個如同
“免死金牌”的保證,而且雲南要交給他掌管二十年。鄧飛將電報還給趙新,臉上帶著戲謔的表情,說道:“他這是要搞獨立王國啊!我記得你說過,他的女婿還是個宗室。有了銅礦,五千萬轉眼就能掙回來。”趙新搖頭道:“和大人想的挺美好,可你覺得他把乾隆坑成這樣,永琰和福康安能饒過他麼?東川府的銅礦對滿清太重要了,那可都是錢啊!”怔
“你覺得福康安會從四川出兵?”趙新緩步來到正殿門口,揹著手端詳著裡面香菸繚繞的真武大帝雕像,心裡盤算了片刻,說道:“雲貴的綠營兵力加起來超過了七萬。和珅以為他能用銀子買通一切,可他忘了,福康安在清軍中的威望太高了。”
“七萬?!”鄧飛聽到這個數字後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是啊。”趙新隨即便給鄧飛大致說了一下。這些情況還是京城情報站從兵部武庫清吏司一個筆帖式手裡搞到的。
話說在三藩之亂後,滿清雖然在雲貴地區沒有派駐八旗部隊,可由於民族情況複雜,又地處邊陲,因此一直保持著龐大的綠營兵力。
尤其是雍正時代規模空前的改土歸流,為了重兵彈壓那些不甘改制的苗彝土司,維持邊疆穩定,兵員猛增至六萬八千人。
要知道滿清治下在關內各地設立了11個總督級的
“軍區”,包括了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兩江、閩浙、湖廣、陝甘、四川、雲貴、兩廣,共設有66個鎮、1169個營,兵員總數64萬。
單一個雲貴地區的兵力就超過了十分之一,不可謂不重視。乾隆早期由於糧餉耗費的問題,對雲南綠營略有裁減,可隨著中期清緬戰爭的爆發以及後來北海鎮的出現,導致雲貴地區尤其是雲南的兵力規模再度增高,妥妥超過了五萬人,而貴州也增加到了兩萬五千人;其中雲南下設三標、六鎮、五協、十四營,貴州則是一提一標四鎮。
怔從乾隆五十三年到乾隆五十八年的六年時間裡,北海軍在寧古塔、吉林、琿春、北方六鎮、膠東各地先後殲滅了近六萬綠營,而且還是最有戰鬥力的那部分;所以雲貴地區的七萬大軍對垂死掙扎的滿清而言,絕對是一支非常重要的軍事力量。
別看和琳身為雲貴總督,可滿清對於封疆大吏的權力制約體系相當成熟,總督既無獨立的財權和民權,更無軍權。
七萬大軍裡,直接聽他指揮的只有督標、昆明城守營、曲尋協和尋沾營,攏共才五千多人。
沒有皇帝的命令,巡撫和提督完全可以不鳥他。捎帶說一句,馬八十三這次帶人打前站,除了要通知和琳,再有就是拉攏當地官員和各鎮的總兵。
聽完趙新的分析,鄧飛皺著眉道:“要是這樣的話,兩廣的作戰方案不僅要提前,還得大改。你打算讓老王還是小丁負責?”趙新沉吟良久,說道:“巴城太重要了,必須得有人守著,還得盯著馬尼拉。魯奇在金門和西班牙人開戰,馬尼拉遲早會有動作。印度嘛......目前還得保持重兵,英國人那德性咱們都清楚,只要條約沒簽字,還是有變數。而且丹麥人的地盤還沒拿下來呢!唉~~我原本還答應羅芳柏他們今年可以回鄉呢,現在看來要推遲了。讓何喜文去吧,蘭和營的人應該訓練的差不多了,再從鄭文顯的艦隊抽調一部分。”怔此時兩人身後跟著的幾名參謀裡有人突然道:“首長,有件事還沒來得及跟您彙報,投降的開原縣令以前就在廣西當過官。”
“哦?那人叫什麼?”
“劉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