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帚不到,灰塵不掉。想讓英國人低頭,還得在戰場上見真章。

目前北海軍的僕從軍在印度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八千人,也就是三個團。其中兩個團駐紮在英屬馬德拉斯管區的南部,和英國人的上萬大軍針鋒相對。另外在本地治理南部的古德洛爾還有一個營,那裡也是法屬殖民地,北海軍南亞艦隊的駐錨地就設在那裡。

對於英國軍隊,丁國峰的策略是敵不動我不動。只要牽制住上萬英軍,確保他們無法將兵力投入到德干三大政權的混戰就行。

法屬總督勒克萊爾雖說已重返總督寶座,可他就是個光桿司令,而且這廝屬於保皇黨還鄉團性質,暫時還得不到歐洲方面的支援。作為趙新和伊麗莎白夫人之間協議的一部分,今年1月份的時候,北海鎮透過巴城軍管會向勒克萊爾提供了五十萬西班牙銀幣的借款,用作他招兵買馬的活動經費。

勒克萊爾這幾個月曾三次到帕扎亞賴拜訪丁國峰,力圖勸說他對英軍發起進攻,再透過海軍的封鎖,迫使馬德拉斯方面投降,然後兩家瓜分英屬殖民地。

他這麼想是有歷史情結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期間,法國人曾短暫的佔領過馬德拉斯,《亞琛和約》簽署後又交還給了英國。

問題是丁國峰才不想替法國人流血呢,即便是流僕從軍的血也不行。一個僕從軍士兵從進入軍營到投入作戰,要經歷六個月的不間斷訓練,下級軍官更是需要八個月,期間的人員成本、時間成本、裝備成本非常高。尤其是讓這些農民出身的傢伙掌握隊形作戰和刺刀戰,北海軍訓練部可是操碎了心。

再者北海鎮也沒興趣在印度佔領大片殖民地。能在這裡有個不大不小的據點,給華商歇歇腳,當個跨洋貿易的中轉站就行。那個位置早就選好了,就是南面丹麥人的據點特蘭奎巴。

按趙新的話說,要是勒克萊爾有權將路易斯安那轉讓給咱們,那打一下也無妨,可惜他屁的權力也沒有。別說他了,目前就是路易.夏爾也無權轉讓,他首先要做的是先從西班牙那裡要回來。

所以法國人還是洗洗睡吧,這場戰爭他們只是個龍套。

就在鄧達斯走後的第三天,一支由五千名泰米爾土著和三千多匹牛馬組成的龐大運輸隊,運載著大批北海鎮製造的火藥和武器,在一個營的僕從軍和一千名法屬僱傭兵的護送下,朝著西邊的賓格拉姆出發了。蒂普蘇丹的兒子阿里王子會帶著大批人員在那裡接應,然後將物資運回首都。

如今邁索爾方面已經奪回了割讓給英國人的塞勒姆地區,再加上丁國峰和坦賈武爾蘇丹的秘密協定,從本地治理到邁索爾王國的物資交通線已經徹底通暢。

也就在同一天,北海軍南亞艦隊所屬的五條大型運輸船從本地治理南面的聖大衛堡港口起錨升帆,帶著大批的糧食,在三條千噸級護衛艦的護送下,向著南亞大陸西側沿海的賈拉拉巴德港而去。

還是在今年年初,趙新命令將之前從荷蘭人那裡繳獲並修理好的五條戎克船調撥給南亞艦隊,又從鄭文顯的第一分艦隊裡調了兩艘機帆船炮艦過去。這使得南亞艦隊的實力大增,成了孟加拉灣西部的海上霸主。

再有一個月,南亞大陸的雨季就要到了。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什麼戰爭也打不下去,只能等到11月再說。所以丁國峰要趕在雨季之前,趕緊給蒂普送點東西,要不到時候洪水一氾濫,陸路交通運輸就會全部中斷。而在海上,由於邁索爾王國根本沒有海軍,無力應對孟買方面的英國海軍封鎖,所以丁國峰只能水陸齊發,來個千里大支援。

由於大部分兵力都要看住英國人,使得丁國峰無暇顧及被確定為囊中之物的特蘭奎巴。他來了本地治理後從法國人那裡獲悉,丹麥人在特蘭奎巴建有一座大型要塞堡壘丹斯堡。依靠著從法國商人那裡收集來的諸多情報,丁國峰推斷要想完全佔領那裡,至少得出動一個團的兵力才夠用。

所以他目前只能耐心等,等到雨季來臨大家偃旗息鼓,各回各家,他就能騰出手去收拾丹麥人了。

地盤大了,事情就多,按下葫蘆浮起瓢,西邊暫時消停了,大洋彼岸的金門又出事了。

1794年5月中旬,剛在伯力下船,準備去視察鋼鐵廠的趙新接到魯奇發來的電報。西班牙三千大軍來犯,他保證將殲滅來犯之敵,給他們一個沉重的教訓。

魯奇之所以敢這麼說,是因為目前駐紮在金門地區的海外兵團人數已經突破了一千兩百人,兵力算是相當雄厚。此外趙新在春節前去接他的時候,還帶去了大批的彈藥和生活物資。只要不浪,打贏對手輕而易舉。

他在電報中提出,鑑於本次作戰的目標不光是要打垮西班牙軍隊,同時還要將東部的中央谷地收入囊中,所以他請求再向金門輸送至少兩千到三千移民。

趙新和隨行的陳青松商量了一下,對方表示很為難。如今民政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嫩江平原的農業開發,目前從膠東來的移民都會被送往黑龍江城和墨爾根安置,根本騰不出多餘的人。不過這種事自然難不住趙老闆,等視察結束,他已經有了主意。

幾天後,“29人委員會”半數成員在富爾丹城召開每個月的例行會議。在會上,趙新拿出了一份方案,提議在圖門江下游南岸地區招募朝鮮人移民金門。與會眾人經過討論,最終達成一致,不過還是適當調整了人數和人員比例。即第一批先運過去三百戶,人數控制在1000~1500人之間;如果半年之後效果好,再送五百戶過去。

話說圖門江下游的南岸地區雖然到手,可北海鎮也就此背上了一個大包袱,原因就是李朝治下的北方五鎮實在太窮了,基本上要啥啥沒有。這幾年清軍的駐紮,更是令當地官員和百姓叫苦不迭。

北海軍進駐後,發現當地普通百姓日常竟然以瞿麥(一種野生中藥)為食,很多人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冬天只能穿著狗皮製作的衣服御寒。以前滿清雖然每年都在慶源和會寧進行互市,可由於李朝僅允許指定的商人參加,不許民人貿易,使得普通老百姓根本享受不到互市的好處,反倒是備受壓榨。

原本因為打仗,圖門江南岸的李朝百姓很多都逃難去了富寧郡;一些村子別說人了,連雞啊狗的都看不到。然而才過了一個多月,當情報局的暗線開始散播北海軍在慶源府和穩城發賑濟訊息時,很多實在活不下去的家庭陸續又偷偷跑回來了,甚至還有不少渾水摸魚的傢伙。

李朝方面對此是又氣又惱,不過富寧郡的地方官卻因流民壓力減輕而暗暗竊喜。

然而這些人到了地方才知道,北海軍的賑濟根本不是一次性的給糧食,而是發糧食卡,每次只能拿到三天的口糧;而且所有領賑濟的人都要對照李朝官府的黃冊進行登記,同時發放帶有照片的臨時身份卡。

如此一來,那些從富寧郡、西水羅和鏡城等地來混飯吃的傢伙就面臨一個選擇,是留在本地落戶,還是拿著三天的口糧開溜?

通往各地的驛道已經被北海軍設定了盤查哨卡,寬進嚴出,基本上回來了就別想再走。要想跑就只能鑽山,可就算是走山裡,等回去了,那點口糧也在路上吃光了。

隨著留在圖門江南岸的李朝百姓越來越多,下一步如何安置就成了北海鎮要解決的問題。當春耕開始,人地不足的矛盾愈發突出;圖門江南岸適宜種植的耕地本來就不多,再加上地力貧瘠單產低,不足以養活這麼多人。以前趙新的想法是把一部分人送去東西伯利亞,現在好了,開發新大陸去吧。

魯奇接到北海鎮的電報,第一反應就是我靠!合著委員會把他這兒當垃圾桶了,不想要的都往金門送。他之所以有此抱怨,是因為如今的金門人口構成可謂是東西南北大雜燴。

這裡有北海軍的教導連,有軍校的實習學員,有苦葉島保安隊的成員及家屬,有婆羅州的嘉應籍客家人,有滿八旗和漢八旗降兵及家屬,此外還有綠營俘虜、前白蓮教徒、前土匪、米沃克印第安人,甚至還有逃跑過來的黑人奴隸,這要是再來一群朝鮮人,真可謂“群英薈萃,蘿蔔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