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 再論黑與白(第2/2頁)
章節報錯
“什麼?”
“我是說你們把罌粟鏟了,種棉花。我們需要很多棉花。”
事實上北海鎮要棉花可不全是為了穿衣蓋被,製作硝化纖維也是主要用途之一。除了打仗,普天下這麼多的路要修,要開山炸石,需要的棉花數量簡直海了去!雖說丁國峰之前從坦賈武爾方面也下了每年採購二十萬磅長絨棉的單子,可還是遠遠不夠。
鄧達斯不以為意的道:“貴方打算買多少?”
“你們去年向廣州出口了多少?”
鄧達斯轉身看了一眼助理,對方急忙開啟隨身帶的本子,扒拉半天,隨後輕聲耳語了幾句。於是鄧達斯轉眼就臉不紅心不跳的道:“二十萬件。”
真是睜著眼說瞎話啊!
根據北海鎮派駐在廣州的情報站蒐集來的資料,1793年東印度公司向廣州出口的棉花是三萬零七百八十包,而英國外洋港腳船的出口量則是差不多十五萬包,兩者合計才十八萬包。
丁國峰微微一笑,也不反駁,點頭道:“如果貴方同意我方的兩個條件,那我們就按每年三十萬包,每年遞增15%的幅度,籤一個十年期的供貨合同。你們把貨運到巴城,我們給現銀。不過價格就不能再按15兩一包了,巴城可比廣州近多了。”
鄧達斯突然感覺一陣眩暈,不由伸手抓住助手的胳膊,以免讓自己出醜。這已經不能說是天上掉餡餅了,簡直就是哐哐往下砸大肉包子!這事太大了,他得趕緊回加爾各答面見總督。
話說從十八世紀後期到十九世紀初期,除英美俄等少數國家還能硬扛,絕大多數原先和中國進行貿易的西方國家都有淡出廣州市場的現象。這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中西貿易呈單向流態,中國對所有西方國家都是貿易順差。
西方人急需中國的茶葉卻拿不出相應的交換物品,而中國人啥都不想要,就要銀子。
比如英國人在1721年至1740年間,用來償付廣州貿易額的94.9%都是金銀幣,只有5.1%是用貨物來衝抵。
明清以來,流入中國的白銀最大來源地就是美洲。問題是十八世紀末美洲的銀產量開始下落,此外由於1779年後西班牙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就導致歐洲銀元市場被封閉;於是從1779年到1785年的六年裡,沒有一塊銀元從英國本土運到中國。幾相夾擊,歐洲白銀的缺口愈益加大。
跟你買茶葉得付銀子。
好吧,我沒銀子,咱們用棉花香料換行不?
哎呀!你這棉布比英國人的質量好多了,而且還便宜,我要了!
什麼?你還要銀子?我去!這生意沒法做了。
法國為啥爆發大革命,還不是路易十六沒錢了。路易十六為啥沒錢?除了援助新英格蘭革命的偉大事業,再有就是從中國貿易上賺不到錢。
整個十八世紀後期,除了英國、西班牙和美國,大家手裡都缺現錢,茶葉棉花香料啥的家家都有。說句不好聽的話,只要是正常做生意的國家,遇到中國這樣的換誰都得瘋。
沙俄之所以例外,就是靠著毛皮,所以他們拼命東擴,一直擴到了阿拉斯加。美國也一樣,他們除了皮毛、西洋參、以及少量鴉片貿易,還有就是同西屬美洲殖民地的便利,能從美洲弄到白銀送往中國。
而英國,先是試圖依靠印度的棉花來換茶葉,然後轉而依靠大規模的鴉片輸出重建對華貿易結構,不僅使其對華貿易保持不墜,還一舉變為順差。
鄧達斯之所以對丁國峰說公司向中國出口鴉片一事感到困惑,就是因為目前東印度公司對華輸出的主要商品其實是棉花。
在另一時空的歷史上,鴉片和棉花的地位轉換是從1820年開始的。當年輸華鴉片的總值為648.6萬銀元,而棉花僅為324萬銀元。
表面上看,是因為英國人對印度的鴉片全面壟斷並增產,加大輸入量,同時英國本土對棉花的需求也大幅提高。可實際情況是,英國人自己生產的棉織品質劣價高,在廣州根本賣不動;而中國人進口的棉花可不光是為了自己穿——窮人無論如何也穿不起,大部分都會織成布再出口。
說完了別人再說說滿清的問題。
首先是棉花產量不足,別看種植規模比明代增高了不少,可不足用的情況還是普遍存在,所以才會有棉花進口。
然而農耕社會的普遍問題是,除了城鎮人口,農村在農副產品的交易方式上採取的是易貨貿易,自給自足。即便滿清朝廷放開口子,敞開了進口棉花,可農村的老百姓還是買不起。一斤棉花七分銀,一身棉衣兩斤棉,三斤能織一尺布;所以就算有錢,也會買棉花織布,然後再賣出去補貼家用。
再有就是廣州進口的所有貨物都要由十三行商人承辦。說是十三行,其實攏共也才七八家;想靠著這點商人吃下海量的棉花,無異於天方夜譚。縱觀1785年到1833年廣州口岸進口的棉花數量,就從沒超過五十萬包的。而且由於運輸成本的原因,廣州到岸的棉花很少能越過長江,進入北方各省。
五天後,鄧達斯抵達加爾各答,康沃利斯聽了他的報告,先是氣的臉色鐵青,可後來也不由呆住了,心說這事沒準還真有的搞。東印度公司這些年一直試圖和北海鎮發展貿易,奈何北海鎮對他們愛答不理。“西爪哇之戰”後,荷蘭人被趕出了東南亞,英國人剛準備和北海鎮再次接觸,本地治理之戰爆發了。
眼下跟法國人的戰爭是打不動了,跟邁索爾的戰爭也很難佔到便宜,還不如儘快止損。如果真能跟賽里斯人大力發展棉花貿易並達成協議,也算是為自己的離任畫上一個勉強完美的句號。
本來康沃利斯在任印度總督期間的功績備受英國朝野肯定,所以他當年在約克鎮大敗的經歷也漸為輿論所淡忘,誰料橫空冒出一個北海鎮讓他晚節不保;不僅本地治理的圍攻戰打的灰頭鼠臉,連蒂普蘇丹這個手下敗將也是小牛撅尾巴——來勁了。
事實上要不是因為北海鎮插手,打完本地治理的康沃利斯就應該卸任回國了,皇家軍械總局局長的位置正在向他招手。
僅過了兩天,康沃利斯便急不可耐的將“棉花方案”提交給了孟加拉參議會,打算以一種“體面”的方式結束這場憋屈的戰爭。
十八世紀的印度盧比由莫臥兒帝國發行,都是銀幣,每枚11.36克,含銀量91%。33盧比摺合大清十兩白銀。另外十八世紀末的印度棉花每包是25磅,約等於11.34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