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八月秋風(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考試院內的鈴聲響起,在行政學校的一間被臨時用作考場的宿舍裡,被監考人員通知可以開始的席佩蘭便開啟了面前牛皮紙袋,將裡面的東西取了出來。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翻開那張寫有四書題目的紙時,只見上面印著“阨窮而不憫”五個大字。席佩蘭略微思索了片刻,隨即抿嘴微微一笑,不由輕拍胸口,長舒一口氣。
這道題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另外在《孟子.萬章下》也有同樣的話。原文是:“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在遭遇困窘之境時,該如何保持自己精神節操,不能悲天憫人。考生要根據上述意思寫一篇不超過七百字的八股文,限時三天兩夜。
至於策論題,則是關於北海鎮實行的“土地改革”,上面引用了《土地經營和民間借貸條例》中關於“減租減息”的一段條文,要求考生就自己的認識進行闡述,字數在一千以內。
席佩蘭看到這裡,眉頭頓時一皺。之前發下的培訓教材裡倒是有土改法令的解釋,可因為時間的關係,她只是泛泛而看。
想了片刻,她決定先放在一邊,把四書題做了再說。
之後不久,在考試院裡的林起宗和大部分考生在看到題目後用了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也想到了題目出處,一直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
而策論則是讓不少人有些懵,不過在林起宗看來,給窮人減租總是件好事。另外當他看過北海鎮那一望無際的阡陌良田後,心中也有了計較。
因為來參加應試的童生總共才不到二百人,所以汪中他們在出題的時候,就沒想過多增加難度;反正科舉就算透過了,後面還有一年的專業方向學習,北海鎮也不靠四書五經治天下。
給個堂堂正正的題目,老老實實答出來就好,主要目的是考校應試者對四書五經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以及對北海鎮政策的理解程度。
說實在的,四書的內容總量並不多,適合作為八股文題目的內容更是有限。如今在文教發達的地區,有條件且又用功的考生甚至可能將四書中所有最常被用作考題的內容全部掌握默誦。
為什麼說清代的童生試三關比考舉人還難?
假若一個普通人從六七歲開蒙讀書的話,想通讀四書,同時還要學習朱熹的各種批註,沒有六七年的工夫很難做到;而五經就更長了,至少要七八年;此外還有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基本上一個20歲的讀書人想要掌握以上內容,除了天才和超級學霸,很難做到。所以明白為什麼清代隨便一個秀才拿到後世都是妥妥的國學大師了吧?他們當個中文系教授都綽綽有餘!當然了,捐生不在此列。
試問如今有哪個教授能通篇背誦四書五經的,甚至從中隨便抽個題目就能寫篇八股文?
說白了,童生試是要透過考生對四書五經的掌握程度,行文中的義理是否通順,由此來選拔讀書種子。
另外童生考試的難度之二就是截搭題。從明代中期開始,四書裡能用來出題的基本上都出過了,為了考查童生們的實力,並保證較低的錄取率,考官們便玩起了花樣,讓無數考生遭受欲仙欲死的精神蹂躪。
到了乾隆三年,清廷明文規定,童試的命題可以出現難度較大的截搭題。比如“而學之壯”這個題目就是個截搭題,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全文是“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
雖然清廷要求截搭題涉及的兩句話在意思上必須是上下連貫,不能割裂文義。然而要想不割裂原文意思實在太難,所以在童生試中便會出現一些奇怪的,甚至明顯有問題的考題。究其原因,要麼是考官潦草應付,要麼是有意自我顯擺,又或者故意耍弄刁難。
比如光緒時期有位知府便以“黿、鼉、蛟、龍、魚、鱉”命題,讓自己管轄的六縣分別用一個字當考題。絕大部分考生看到題目瞬間懵圈,不知從何落筆,於是黜落者極多。
實際上這道題出自《中庸》裡的一段話:“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然而這種將動物的名字拿出來並分別作為考題,已經不是奇談了,簡直混蛋。
還有就是某府以“為人君為人父為人臣為人子”為題,分派到手下四個縣,各取一個“為人”當題目。這種題對考生來說實在要命!
因為按照答題規則,不光是作文中不許有“君臣父子”四字,就是後面的“止於敬”、“止於慈”等字也是萬萬不能寫,但是在行文中句句話又不能離開上述意思。這種題稍有不慎就會不符合禮法,而八股文又最講禮法,只要寫錯就會被黜落。
更有甚者,有些考官在四書裡找不出題目,竟然從《漢書》裡找。我勒個去啊~~四書五經還沒學利落呢!然而考生還不能說考官錯了,因為《漢書》屬於前四史,也是童生要掌握的知識內容。
所以一道正兒八經的四書題對林起宗這些童生來說,就跟開卷考試一樣,完全白給!大家所要比拼的,就是文字功底和書法水平。
而在秀才們那邊,本次考試也被縮減到兩場,第一場四書題,第二場是時務策論兩道。
孫原湘那些人拿到的四書題是三道,分別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以及“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這三道題目中,第一題出自《論語》,第二題出自《中庸》,第三題出自《孟子》。答題的要求是根據這三段話寫三篇八股文,同樣是每篇不得超過七百字。
清代鄉試首場的四書題規矩基本如此,從四書裡出三道題;《論語》和《孟子》是必須得有的,再從《中庸》或者《大學》選擇一個。對於已經熟讀四書五經的秀才們來說,截搭題的套路遊戲就不能用了。
因為舉人考試是要代聖賢立言,所以講究的是“清真雅正”。而且還須引經據典,博採諸子百家之精華,不得旁涉雜說,以達到縱橫捭闔的境界。
至於第二場的策論題有兩道,第一道是關於治河的,就黃淮年年水災的問題,闡述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第二道則是要考生針對北海鎮“土地改革”一事發表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