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新揚州八怪(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汪中知道,要想讓自己這幫老友小友的舍家拋業去北海鎮效力,就得先以驚人之語把他們吸引過來,然後把北海鎮好的一面大說特說,這樣才能打消他們的顧慮。
反正話裡話外透露的意思就是,前途是不是光明的需要大家一起爭取,不是我汪容甫不努力,我是一人對“群敵”,獨木難支啊。哥兒幾個要是不來幫我匡扶趙王,等到“時日曷喪”,那咱們這些人可就真得玩兒完了!
談話間,曾出任過縣令的段玉裁,對北海鎮將來要實行官吏下鄉的手段直言“荒謬”,他說鄉間皆有宗族自治,此舉無異於與民爭利。
不過在座的江藩對此卻不以為然,出言道:“懋堂公,此言差矣。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段玉裁面色不虞道:“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此非王道!此乃韓李之術,非孔孟之道!漢宣帝有云,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江藩這話的意思是連孔子當年行攝魯國相事都搞“為政必霸”,北海鎮居關外苦寒之地,四面皆敵,以幾十萬人對抗滿清,搞搞霸道也沒什麼。而段玉裁則用秦朝的快速滅亡來回擊,既然標榜是朱明之後,那治理天下就應該是王霸融合才對。
在古代中國,政權單獨行使被稱為霸道,政權和社會本身所具有的控制力相結合後才是王道。孔子被讀書人稱為素王,素王和皇權要並行天下,上下分治。地方上的事是素王統治,衙門裡則是皇權的統治,也就是所謂的“皇權不下縣”。
汪中哈哈一笑,說兩人這個爭論已經過時了。隨即他便舉了電話和電報的例子,說趙王一句話,瞬息之間便可傳遍萬里,這不比官紳自治更有效力?
段玉裁聽了這話,連連搖頭表示不信,直說這不成了神怪裡的“千里傳音”了。於是汪中便和他打賭,說要是有的話,你段若膺就得留在北海鎮幫我。
洪亮吉湊趣說好啊,我來當見證人,願賭服輸。
話音剛落,汪中嘿嘿一笑,不由分說拉著段玉裁就去了徐莊的那間通訊室,在七個文人的目瞪口呆中,汪中很快就聯絡上了北海鎮,拿著個麥克風哇啦哇啦的說了一通。以汪中的性格,這也就是時候太晚了,否則他真敢讓趙新大老遠跑過來說兩句。
聽到黑色的音箱裡傳出帶著山東口音的清脆女聲,段玉裁嘴巴張的能塞進一個鵝蛋,半天都說不出話來,他這才明白自己上了汪中的套了。
看著屋內亮閃閃的燈泡和那臺黑色外殼的無線電臺,七個文人在聽了徐莊通訊員大概其的解釋後,雖然一頭霧水,可還是不住讚歎:“未曾想百工之技竟能神奇至斯!”
八個文人之後一直談到三更天,約定明日繼續,這才由人帶著去客房休息。至於是否能睡著,那就另說了。
次日一早,年輕士子黃承吉因為一夜沒睡,眼圈發黑。昨天晚間的談話內容讓他輾轉反側,心驚肉跳。等吃罷早飯,他揣測良久,這才汪中提了一個問題。
“容甫前輩,昨日先生言語中提及國家和民族,並提及李朝、安南等國不是藩屬,而是鄰國,還請先生明示。”
汪中想了想,便用北海鎮的官方教材解釋道:“凡國家皆起源於氏族,族長為一族之主祭者,同時即為一族之政治首領......”
好吧,北海鎮又無恥的抄襲了另一時空中梁啟超的論述。北海鎮要搞民族認同,在保住滿清現有疆域的前提下,還得繼續融合阿伊努、雅庫特、島國甚至是哥薩克等民族。所以就必須得有個綱領性的解釋才行。
而於德利翻遍近代文獻,最終決定抄襲梁啟超的思想。畢竟作為一個傳統與現代交替過渡的學者,梁啟超的解釋應該能得到更多的認同。
話說中國在19時期中期以前,從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與“民族”的概念。所謂“中國”即是天下,並非後世政治學意義上與其他民族國家相對的“國家”。所謂的民族文化意義上的“民族主義”,也就是“華夷之辯”;尊奉孔孟之道,遵循華夏之禮,就是華,反之就是夷。
於是這一天的交流,便從什麼是國家,什麼是中華民族開始了。
對於趙新授意於德利(起碼汪中是這麼認為的)搞出的這套國家和民族的說法,汪中是極為認可的,這也是他對趙新“文治”上少有的贊同。
當然了,趙新抄襲的那首詩也得到了汪中的讚許,認為趙王在自己的影響下,多少還有了點進步......
一上午下來,把汪中說的是口乾舌燥,嗓子都啞了。也多虧了他有過目不忘之才,這才能將其完整複述。
“......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我中華也。”
“......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
“......吾中國言民族者,當於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何謂小民族主義者?漢族對於國內他族是也。何謂大民族主義者?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於國外之諸族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等等,組成一大民族。”
話說清代以前,漢族王朝往往以“中國”自稱,不過這裡的“中國”指的是華夏,是以中原地區為主的小中國。
後金皇太極在位時,有時也以“中國”代稱明朝;等順治入關後,清廷就直接自稱中國,並將中國的範圍擴大到整個帝國統治地區。如此,過去的“小中國”就演變為了“大中國”,而“大中國”便成了多元一體的民族構成。
滿清這一百五十多年搞的“滿洲、蒙古、漢人視同一體”政策,雖然目的是為了穩固統治,緩和內部矛盾,可不能否認的是,這一政策也為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就像之前提到的,天下老百姓已經沒人知道皇帝是滿人這一身份了。連林爽文和後來的五省白蓮教造反也沒有打出“驅逐韃虜”的口號,只說是官逼民反;所以對於北海鎮提出的“大民族”概念,在場的文人沒有一個提出異議。
然而在座眾人對島國也好,對沙俄也好,都還是是抱著視其蠻夷的態度。佔了那些邊荒苦寒之地、海外荒島,打贏了蠻夷固然不錯,其實不打也沒什麼。
這一切的核心在於,北海鎮有沒有實力問鼎中原,把滿清皇帝轟下寶座?
江藩性格直爽,所以便開口道:“既然那趙王能屢敗朝廷大軍,為何不揮師入關?何況依容甫前輩所言,北海鎮有數艘海上巨舟,若是由渤海而入,直逼天津......”
“慎言之!慎言之!”段玉裁急忙打斷,心說年輕人真敢說啊。
洪亮吉這時道:“子屏所言亦是我所不解之處。”
汪中道:“這個問題嘛,要從‘馬氏陷阱’開始說起。”
谷藟啊?馬氏陷阱?!江藩腦中立刻出現了地上挖一坑,把馬陷裡面的場景。
“不過汪某說了一上午了,等吃過飯再說。”汪中說罷,對著門外叫道:“來人,上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