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各有所需(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位在廣南政權的正式職務叫“達命調製戰艚水步援兵監牧上師”,不過由於法國政府連一個援兵也沒派,純粹是徒有虛名。同時由於他熱衷傳教,引發了基督教文化與儒教文化的衝突,在廣南政權裡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事實上伯多祿不知道的是,廣南政權裡如今有不少人都想幹掉他,甚至還向阮福映上疏請殺之。不過眼下阮福映還談不上強大,又正在用人之際,只好勸慰手下,把事情給壓了下去。
其次,由於北海鎮的出現,阮福映如今更傾向於巴結這個將會替代滿清的漢人政權,因此伯多祿的“皇子老師”的地位也受到了排擠。因為見識到了江藩和鍾懷這樣的人物,如今世子阮景的第一老師是儒家學者範文仁,其地位遠高於伯多祿。
傳教士閣下面對如此局面,痛定思痛,覺得根源還是因為法國政府太不給力。在他看來,法國政府的疲軟直接體現在了東印度公司支援力度不足;而後者的問題除了受搖擺不定的海外貿易政策影響,最主要的就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咄咄逼人。
於是當他收到勒克萊爾總督的信後,立刻就向阮福映提出一同北上。只要法屬東印度公司強大了,對廣南的支援力度就會加大,而自己的地位自然會水漲船高,由此更可實現法國和北海鎮共同主宰南中國海和南亞大陸的美夢。
“尊敬的於先生,這是我受勒克萊爾總督所託,代為擬定的一份雙方合作協議的草案,請過目。”
於德利原以為對方是用法文書寫的,心說這我哪看得懂。可誰知開啟一看,上面居然是法漢兩種文字的對照版。他隨即掏出眼鏡戴上,一目十行的略過開頭的廢話,尋找到關鍵條款,只見第一條就是請北海鎮派船派兵去法國,救出路易十六一家子,而出兵的人數要求至少是三千。
看來法國人是真著急了。於德利想到這裡,隨即對伯多祿道:“這件事我方內部已經討論過,考慮到雷神號的荷載能力,我們最多能出動五百人......”
“閣下,這遠遠不夠!”伯多祿一聽就急了,五百人夠幹嘛的。
於德利道:“閣下,五百人足夠了!五百名北海軍完全可以抵三千人用!”
他心裡補充了一句,要是趙新也跟著去,估計等能頂五千人。
“我們這次除了出動雷神號,還會有一艘大型炮艦隨行。您看這樣可以嗎?”
“我代表總督和我本人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謝!”伯多祿聞言大喜,北海一號的火力他可是見過的。
伯多祿和勒克萊爾之所以急於這樣,主要原因就是兩人一是天主教士,一是貴族。
貴族擁有諸多特權那就不必說了,而天主教僧侶更是高高在上,不僅不用交稅,還要向農民徵收10%的“什一稅”。
事實上國民議會上臺後,一直在和法國教會進行鬥爭。他們的政策是神父和主教必須透過選舉產生,這從根本上打破了羅馬教會的權威,實質上是要將法國教會一舉轉變成新教;即使教義上一時無法做到,至少形式上要完成這一轉變。
如此一來,大批忠於羅馬教會而反對新教的教士對國民議會愈發不滿,伯多祿也是其中之一。而救出支援天主教的路易十六,自然就成了他的首選目標。
“那麼關於本地治理方面......”
於德利大致看了一下後面的條款,除了支援武器,派遣作戰人員,還有就是雙方利益的劃分。在這種事上,他覺得為了以防有詐,還是拿回去讓精通法文的鄧飛看了更穩妥。
果不其然,當陪老婆在家的鄧飛在反覆看了幾遍伯多祿的草案後,嘴角露出一絲冷笑,對於德利解釋道:“他們還真把咱們當傻子了!”
“怎麼說?”
“光讓咱們出兵出力幫著抵禦英國人,打下的地盤怎麼劃分一句沒提!海得拉巴我們可以不要,可馬德拉斯港口那裡我們必須得分一杯羹,要不以後我們的船從馬六甲出來連個補給點都沒有。老於,你給趙新發個電報吧,看看他什麼意見。”
於德利盯著鄧飛看了好一會,直到把對方看著渾身發毛,這才問道:“你原來是個挺平和的人啊,怎麼去了一年南洋回來,竟也成了個鷹派分子?”
鄧飛呵呵笑道:“什麼鷹派鴿派。要不是趙新想在歐洲搞事,我才懶得想這些呢。以後船出了馬六甲海峽到歐洲這一路,無根無萍。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塞席爾群島、馬達加斯加,沿著印度洋這一路,沒有幾個據點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