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被英國人坑了的荷蘭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冰鎮飲料喝的差不多了,也該幹正事了。等眾人回去換下了花褲衩和大背心後沒多久,兩架卡其色的無人機便從羅經甲板上升起,以距離海平面百米的高度,疾速向巴達維亞城飛去。
巴城港口內外風和日麗,無人機即便飛的很高,可背襯著晴空萬里, 沒多久便引起了港口和城堡上荷蘭守軍的注意。
說起來,眼下東南亞沒領教過北海軍無人機的就剩了荷蘭人和西班牙人。跟本時空的其他歐洲人一樣,第一次發現有東西能跟鳥一樣在天空翱翔,荷蘭士兵一個個面露慌張,不停的在胸前畫著十字,起身後還向身後的教堂看一眼, 以祈求基督的庇佑。
此時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近四十年,蒸汽機已經在歐洲普及用於採礦, 熱氣球也都上了天。換言之, 以機械代替手工的時代已經開始了。
荷蘭東印度公司固然是一群混蛋,可荷蘭人的萊頓大學卻是歐洲時下最頂尖的學院,其特點就是秉承宗教信仰自由,治學開放包容。所以巴城內一些痴迷機械的荷蘭人並不相信那是中國人釋放魔鬼,反倒是饒有興致的觀察起來。
城堡牆頭上的喧譁打斷了會議廳內剛要舉行的緊急會議,以阿爾廷總督為首的“東印度評政院”眾人聽了手下人的稟報後,紛紛來到總督府外,以手搭棚,尋覓著天上的兩個小點。
等眾人看了一會,又是驚訝又是擔心的回到屋內落座後,阿爾廷總督先是宣佈會議開始,然後便向在座眾人簡單介紹了一下北海鎮的過往戰績,緊接著由他的秘書宣讀了北海軍的那封如同宣戰宣告一般的檄文, 會議室內一下就炸開了鍋。
一名議員咆哮道:“他們說是為了五十年前的事來的,可那些都跟我們有什麼關係?!這是訛詐!我們要堅決反擊!”
另一名議員起身道:“諸位!我們不能被天上的那些小把戲嚇破了膽!那船再大也只有一艘。我們在港口外的珍寶艦隊可有十二艘!更別說還有十幾條亞哈特船!”
這位口中提到的“珍寶艦隊”, 荷蘭語稱之為“retourschip”,也叫歸國大船。每年的2月的時候,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十幾條歸國大船都會在巴達維亞集合,組隊後將瓷器、茶葉和其他商品財寶運回阿姆斯特丹,所以也被稱為“東印度珍寶艦隊”。
歸國大船的長度都在45米到60米之間,船寬10米,載貨量在千噸以上。這種船屬於半平底船,便於航行淤淺的水道。既可以用來運貨,有時也會換上重武裝參加海戰。
除此之外,巴達維亞港外還停著十幾條名為“Yacht”的三桅蓋倫帆船。武裝的亞哈特船多增加了一層炮甲板,結構更堅固,船頭與船側均有火炮。因其適航性好、速度快且造價便宜,因此成了荷蘭海軍部隊的主力。
此人話一出口,其他議員一想是啊!被稱為“雷神號”的白色大船就算再厲害,可也只有一條。況且之前的戰例都是炮打陸地,海戰怎麼樣還真不好說呢。
話說此時已經回到馬德拉斯的英國東印度公司軍官團曾經路過巴達維亞並停留了幾天,受到了荷蘭人的熱情招待。
因為歐洲和東亞的通訊都是以2~3年的頻率進行,所以無論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還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都不知道歐洲已經爆發了第四次英荷戰爭。
以英國人那尿性,眼下正是稱霸海上的時代,他們肯定不會跟荷蘭人說自己賣給帶清的二級風帆艦打不過北海軍, 而且還是在自己這些人的指揮下。他們巴不得其他國家不知道長興島的糗事呢,而且馬戛爾尼也不知道雷神號會南下。
如此一來,巴達維亞的荷蘭人就被英國人無意中給坑了。
此時一名最為年長的議員緩緩起身道:“諸位,我建議先和賽里斯人談判。這件事最好還是和平解決,不能讓巴達維亞城毀於戰火!”
其他人道:“霍爾先生,現在是中國人打上門了!談判?呵呵,就像他們在長崎乾的那些事,難道我們也要和德川幕府一樣掏十五萬兩黃金低頭認輸?”
“絕不!”
“說的對!”
阿爾廷起身道:“尊敬的霍爾先生,您的建議我完全同意。”
說罷他又對在座眾人道:“先生們,即便我們要和賽里斯人開戰,可也總要先了解對手的武備和兵力才行。從那條船的大小看,伯格上校估計上面至少可以裝兩千名士兵,不過火炮數量我們還一無所知。因此我建議組成一個代表團,主動和賽里斯人聯絡,最好能上他們的船看看。”
霍爾議員點頭道:“我再提個建議,最好選幾名唐人隨行。”
“我不同意!”一名議員起身道:“如果城外唐人和他們勾結到一起怎麼辦?”
霍爾瞟了那名議員一眼,語帶輕蔑的道:“皮特先生,您才來巴達維亞十年,而我已經在這裡呆了快四十年,我想我比您更瞭解這些唐人。別忘了,那些賽里斯人正在跟大清帝國交戰,而巴城裡的唐人可都是清國的子民。相比於那些自稱賽里斯人的作亂者,唐人更尊奉正統的清帝國,根本不敢和他們發生瓜葛。再說紅溪事件距今已近五十年了,而巴城現在的這些唐人都是1742年以後才來的。”
老奸巨猾的霍爾議員沒猜錯,當住在巴城南門外的華商聽說雷神號的事後,幾乎沒人感到高興,全都是憂心忡忡。他們生怕北海鎮激怒了荷蘭人,導致荷蘭人遷怒自身。
要說西方殖民者選擇華人當主要剝削和利用物件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宗教觀念薄弱,這個就不必解釋了;其次就是中國人的買辦性和吃苦承受度高;最後華人就是不到最後關頭不會想著拼命,非常容易收拾。
紅溪事件過後,荷蘭人為了招攬華人,又換上了一副偽善的面具。公開口號是,對中國人要好好對待,使巴達維亞能一天天的發展。
當被荷蘭人任命的“甲必丹”王珠生和雷珍蘭接到阿爾廷總督派人通知後,兩人對一屋子面帶愁容的華商道:“諸位,巴王有命,我二人明日必當全力以赴,以免巴城生靈塗炭。”
從十七世紀起,來到東南亞的福建商人就將荷蘭巴達維亞總督稱為“巽他噶喇巴之王”,簡稱“巴王”。
此時一名六十多歲的老者嘆了口氣,起身向眾人拱了拱手,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中,顫顫悠悠的被家人攙扶著離開了議事廳。幾個商人等對方的背影消失不見,這才交頭接耳起來。
“張老伯怎麼走了?”
“你不知道?當年荷蘭人屠城,張家就活下來他一個。”
“還有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