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0年11月8日,經過連續一週的航行,北海軍的南下船隊抵達了閩浙東部海域。距離琉球嘛,當然很近,近到鄧飛都覺得不去一趟都對不起自己的地步。

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身在萬里之外趙新的強烈支援。趙新在電報裡的原話是,看一眼總是好的!要是能借塊地盤用於以後南下的中轉基地,那就更完美了。

在另一時空的有種論調, 說琉球曾藉著歸順滿清,一度擺脫了薩摩藩的控制,很可惜,那只是某些人的臆想。

事實上相比古代中國,琉球王國離島國更近。琉球王國和薩摩藩的糾葛從十六世紀初就開始了,所謂窮鬼遇餓鬼, 湊一起了。

早在十六世紀的尚永王時代,琉球王國就曾向薩摩藩借貸。不過因為琉球太窮,經常是有借無還。曾經有一筆250貫的國家借款,薩摩藩愣是派人要了五次都沒要回來。

根據《中山世譜》記載,1562年、1579年、1606年,明廷曾三次遣使冊封琉球,結果聞訊而來的日本船隻蜂擁而至,同冊封船隊發生衝突。琉球王國屁都不敢放一個,可見對其有多畏懼。

從1593年開始,琉球便在猴子秀吉的恐嚇下,派遣綾船,將國內一半的糧草送至南九州,以代替出兵襄助進攻李朝的兵役。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因琉球拒絕幫助島國重啟同明朝的貿易,且窮呵呵的薩摩藩早就對琉球貿易垂涎已久,於是便以此為藉口發動侵略作戰,史稱“慶長琉球之役”。

到了萬曆三十九年九月十九(多吉利的日子!)尚寧王君臣在鹿兒島被迫和薩摩藩簽訂了《掟十五條》,薩摩藩從此便控制了琉球王國的對外貿易和內政事務,甚至連度量衡都改用島國的, 自此後者就成了薩摩藩的附庸。

滿清入關後, 從順治三年起, 琉球就開始向清廷請求冊封。等到了順治十一年,國王尚質遣使到閩,交出了明朝的敕印後,這才被封為中山王。由於當時沿海的戰事還未結束,使者只能在福建被迫停留,直到康熙二年才正式成為滿清的藩屬國。

要知道藩屬國與附庸國有很大不同,藩屬國在內政、外交和經濟方面都不受制於宗主國,只是在名義上表示臣服。而附庸國指的是名義上保有一定主權,實際在內政、外交和經濟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從屬並受制於他國。

從島國桃山時代起,琉球王國每年都要向窮赫赫的薩摩上繳千石大米,同時還要負擔島津家在奄美大島駐軍的一半開銷。而薩摩藩為了從琉球的對華貿易中獲利,且畏懼中國向其問罪,便極力隱瞞入侵琉球的實情。琉球一方面害怕惹惱薩摩藩,另一方面懼怕滿清因為此事斷絕雙方的貿易往來,也幫著掩蓋真相。

這也就是說琉球既為中國冊封體制下的藩屬國,同時也是日本幕藩體制下薩摩藩的附庸國。說的好聽叫“兩屬”,難聽就是“騎牆”。

跟後世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明清時代中國對琉球發揮的只是一種微妙的、頗為表面的政治影響。同樣, 中國文化對琉球人的思想意識、行為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也是極為膚淺的。

歷史上直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滿清一直不知道琉球腳踏兩隻船的事實。等後來的中國人認識到琉球列島的重要性時, 人家已經被島國統治長達三百多年了。

所以別扯什麼“忠心耿耿”了,真要忠心,就不是這個局面了!即便是後來向滿清求援,那也是想保持獨立,人家就沒想過將自己納入中國版圖。

因為物產貧瘠,琉球非常依賴中介海貿,成為中國藩屬國的目的就是奔著“朝貢貿易”去的。他們將向中國朝貢所得的賞賜貨物發往海外各國進行交易,然後將從東南亞各國所購貨物運往中國,再次進行朝貢貿易。

雖說當初明太祖曾賜琉球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可那些人早不是中國人了,人家效忠的是尚家。琉球王國是個嚴格的等級社會,只有首裡、泊、那霸、久米這四個地方的人能入仕為官,其餘地方的人就算識字也只能做最末一級的役吏,且終身不得升遷。

就算只是個鼻屎大的國家,可寧當雞頭不當鳳尾那是古人的常理。當個一二三四五六品的世襲官不香嗎?閩人三十六姓裡的蔡家還當過正一品的國相呢。

打個比方,西域還有中亞移民呢,你敢說康熙祖孫三代用了70年打下的天山南北不是中國的?島國統治琉球三百年了,他主張權力有什麼不對呢?究其緣由,無非是不喜歡島國罷了。

歷史的真相其實挺打臉的,不是說納入冊封體制的藩屬國就是自己的固有領土,這跟西域、雪區和蒙古不一樣。從沒得到,談何失去?

對於古代中國周邊那些藩屬國而言,經濟和政治利益才是朝貢冊封的目的,人家就從沒想過將自己的版圖納入中華。

三年前,為了給家主伊達重村報仇,仙台藩向北海鎮求援。經過日當山下一場大戰,上任家主、海狗公方的老丈人島津重豪戰死,繼任家主島津齊宣棄國出逃去了琉球。南九州二十一郡,仙台藩拿走十八個,北海鎮則將最重要的出水、伊佐和菱刈三郡收入囊中。

自此之後,島津家在九州島上六百年的統治宣告瓦解,而有了北海鎮背後支援的仙台藩也因此正式跟德川幕府翻臉。

雖然島津家在島國落敗了,可瘦死的老鴰終歸比螞蟻大。很不幸,琉球就是那隻螞蟻。當年德川家康曾預設了奄美諸島是島津家的直領地,薩摩藩已經在此開墾了近兩百年。於是島津齊宣就帶著一眾家臣逃到了道之島(奄美大島),同時他還完整的繼承了薩摩藩那足有六十條辯才船的御船隊。

雖然奄美大島比琵琶湖的面積還大,足夠島津齊宣作威作福,可它離南九州實在太近了,直線距離才七百多里,那位鎮守南九州的伊達村常分分鐘就能帶著船隊殺過來。

一開始島津齊宣還託琉球商人去跟伊達村常談判,以每年上繳大米一千石,紅糖兩千擔換取停戰。但有了北海鎮支援的伊達村常對此嗤之以鼻,老子自己把甘蔗田拿過來賣紅糖不香嗎?再說北海鎮還允諾傳授他白糖提煉技術。

於是島津家的流亡者一合計,算了,指望幕府是肯定沒戲,還是繼續往南跑吧。這幫人下一站就跑到了距離南九州一千二百里外的沖繩島,島津家在那霸港那裡設有奉行所,島津齊宣打算以武力逼迫中山國君臣,藉此控制中山國。

話說孤懸海中的琉球除了一百多年前被島津家入侵的那次,幾乎從無外敵。長年沒戰爭,武備形同虛設。在島津家餘孽登陸以後,中山王國除了有百十名王宮守衛,老百姓能夠禦敵的也只是木棒、菜刀、柴刀和竹竿。這特麼如何能打的過一幫窮兇極惡的流亡武士?

自此騎牆國的悲催時代開始了。僅用了半年時間,尚穆王便被徹底架空,島津齊宣一步步登上了琉球影子國王的位置。

不僅是國相府、法司、度支官、鐵冶局、造金局、承運左庫、承運右庫、廣豐倉、武備司乃至下面各府按司等重要部門都被島津的藩士控制,甚至就連內宮、內廚、典膳所這些王室機構也都被控制。

雖說北海一號在今年曾兩次經過琉球,可因為沒有進港停靠,而且是帆船,不知情的島津家還以為那是洋夷的船。

可是對於藍白兩色的雷神號,島津齊宣至死都不會忘。當初北海軍船隊在透過櫻島海面時,打頭的就是雷神號。

於是當設在那霸港西南的“遠見所”派人回來報信,說有一艘寫著“雷神”二字白色的艨艟鉅艦帶著兩艘大型帆船正向港口駛來時,島津齊宣嚇得差點尿了,隨後就變得悲憤莫名。

“我特麼都躲的這麼遠了,你們這是要趕盡殺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