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趙新專程返回另一時空,特意在歐洲某地和安德魯見了一面。兩人見面的地點是一家小餐館,總共才有十幾張桌子。

厚重的酒架上擺著一排排紅酒,在燈光下殷殷的泛著紅寶石樣的色澤,木製牆板上掛著幾串大蒜和紅辣椒。牆上的幾個鏡框裡鑲嵌的不是什麼風情油畫,而是百年前某個名人的簽字賬單。

因為還沒到飯點, 餐館裡很安靜,除了兩個隨行保鏢坐在門口附近,只有趙新和安德魯坐在靠窗的位置,再無其他人。從視窗的位置望出去,恰好能看到停在海灣內的一艘大遊艇,那是安德魯的。

兩人一上來先是東聊西聊了二十幾分鍾,說了一大堆在外人聽來毫無營養的話, 然後趙新便在一張餐巾紙上寫出了需求。然而當安德魯看完, 他不由脫口而出道:“兩百, 五十萬?!趙,你這是打算跟誰開戰吧?”

“呵呵,你還是不知道為好,實際上我也是轉手貿易。”

“最近局勢有點緊張,價格一直在漲,不如你過段時間......?”

“不,半年之內必須交貨。”趙新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水,不動聲色道:“放心,還是老地方交貨,運輸我自己負責。”

安德魯無奈的搖搖頭:“好吧。怎麼付款?”

“金屬。”

“這個好,這樣說不定價格還能便宜些。”

兩人說話的內容,要是被某個外人聽到的話,根本不會明白在談什麼。實際上,趙新要的是兩百門122毫米榴彈炮,以及五十萬發炮彈。

一枚122普通榴彈是一千美元, 一門D30的價格是45萬美元,所以這次交易的金額就是......自己算吧。

許多外行人以為炮兵開炮就是不停的裝彈開火,然後對方陣地就是一片火海, 步兵再一不要命的衝鋒就能勝利。

但是搞了這麼多年的炮兵,尤其是經過了“烏索利耶會戰”後,趙新終於意識到“炮兵洗地”的背後是有一套嚴謹的計算公式的,不是專業人士根本不明白。每一種、每一件武器的一舉一動都要在資料和機率的量化統計之下才行,而這些資料都是北海軍一次次試出來的。

再說一次,從來就沒有一蹴而就的炮兵,那些動不動就說用大炮洗地的穿越者基本上都是騙子,或者說他們根本不懂千軍萬馬的戰場意味著什麼。

一般在計算炮兵的射擊能力時,通常是以彈藥基數為準。以北海軍裝備最多的D30122來說,一個裝備了十八門炮的炮兵營的彈藥基數是多少呢?答案是1404發,平均每門炮78發。

五十萬發炮彈,對應到三百門122毫米榴彈炮上,就是21個基數多一點。看上去好像很多,其實真的不多。

一枚122普通榴彈的殺傷面積是0.0067公頃,炮兵在開火的頭一分鐘內最多可發射六發,但是這只是頭一分鐘。

根據北海軍的炮兵參謀在“烏索利耶會戰”中的統計,當持續射擊到三分鐘時, 平均每門炮的發射總數是16發,均每分鐘是5.3發;十五分鐘是55發,平均每分鐘3.6發;當射擊持續到三十分鐘時,則視裝藥情況,累計發射炮彈是75~90發,也就是說平均每分鐘降到了2~3發。

看出來了沒有?這是一個射速不斷下降的過程。

分八?那只是某次絕境下瘋狂的求生欲才創造出的結果,只要是人工裝填,一般情況下根本達不到,也沒意義,因為炮火洗地不可能就打一分鐘。

前一分鐘打分八,後一分鐘都累癱了,只能打三發,純屬脫了褲子放屁。

按照上面的資料測算,一個122毫米榴炮營的火力投射情況就算出來了。在開始的第一分鐘裡,發射炮彈108發,3分鐘內可發射288發,15分鐘內可發射990發,30分鐘內可發射1350~1620發。

剛才不是說了麼,一個炮營的一個彈藥基數是1404發。假設一個炮營在25~30分鐘的時間裡,每一發炮彈的殺傷區域都不重疊,那麼就意味著可以用一個彈藥基數壓制9.6公頃的殺傷面積。

再假設按照1.5平米分佈一個人,3平米分佈一個騎兵來算,9.6公頃可以容納步兵6.4萬人,若是騎兵則只有3.2萬人。

然而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便是提前標定方位也做不到。實際戰場上的情況更復雜,彈藥消耗量只會更大。

還是根據“烏索利耶會戰”的資料,俄軍步兵出動時的機動隊形是四分縱隊,陣型為各連依次排好,每個橫隊分為前後兩行,每行兩排,排與排的間距是5碼。每個營一千人,由8個排組成,在戰場上的正面展開寬度是50碼,縱深是125碼。

這麼算下來,一個營在發起縱隊行進時的面積就是5712平米。一枚122榴彈的殺傷面積是67平米,那麼至少需要85發炮彈才能消滅一個營;再考慮到射擊誤差以及殺傷區域重疊,那麼按1.5個基數算好了,也就是117發炮彈。

雖然每發炮彈不會落在相同的位置,可炮彈的殺傷界一定會有重疊。而且六萬也好,三萬也罷,敵人不會在近十公頃的空地上平鋪開站好,然後等著1404發炮彈來將自己所有人炸光。

距離越大,方向誤差與距離誤差相應增大,射彈的散佈面也大,當射距由10公里增至15公里時,炮兵的射擊能力就會降低34%,也就是準確率下降。

彈藥發射量越多,發射速度就會越低,所以要在很短的時限內對大量敵人達到壓制效果,那就必須要增加炮兵和火炮的數量,當然質量也很重要。

當年蘇軍進攻柏林為什麼要擺出一萬兩千門大炮?真以為人家是在玩氣勢嗎?

趙新來之前已經仔細計算過,如果敵人以數十萬人的規模大舉進犯,那他就擺出18個營近三百門大炮,每次按一個基數的投射量算,就需要2.5萬發炮彈。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連普通榴彈都這麼費錢,這也說明了趙新為什麼一直不敢用火箭炮。一枚就是十幾萬美元,一輛車六根管,一次齊射就是一輛超級跑車、或者是一輛約翰迪爾大拖拉機沒了。

一個人有多少錢也架不住這麼燒,只有重工業成型後的工業化國家才可以。所以目前趙新只能選擇122榴彈炮,也只能選擇普通榴彈。

憑藉現有的資源和裝備,他可以蹂躪島國,收拾安南和巴達維亞,甚至還可以去大洋彼岸欺負那個新生的“天賦人權國”。但是面對滿清和沙俄這樣的龐然大物,僅憑沒有重工業支撐的幾十萬人口,想推翻一箇舊制度並守衛兩千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

“砰!砰!砰!”

冬日的吉林烏拉城南校場上,三杆贊巴拉克大鳥槍在五十步(四尺一步,不到七十米)的距離上,對著一塊蒙著厚厚棉被的方桌大小的木板同時開火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