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我們要磨豆腐(第1/3頁)
章節報錯
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初八,一條名為“廈字62號”的鳥船在裝滿了貨物後,清晨從蓋州港出發,到了中午時分,東側的渤海海峽已經赫然在望。
這條船是從廈門來的,載重兩千石。船上的貨物裡除了有二百多石黃豆外,還有百十包瓜子、木耳、牛筋、鹿肉等。
由於這船已經在連雲島海口的稅關完稅,所以在主桅頂部掛有一面杏黃色的三角旗,而設在蓋平以南的沿途各地稅關看到船上的三角旗,便不會再派船檢查。
清代南方各省商人赴東北貿易始於康熙中葉海禁開放之後。到了康熙後期,已有大量南方海商前來遼東半島從事貿易,江蘇、浙江和江西的三省商人還在蓋州建了座三江會館。
這年月來遼東從事海貿的,除了沙船,還包括了鳥船、衛船和東船。沙船一般都是從江浙來的,鳥船則是從福建來的;衛船和東船顧名思義,是從天津和山東來的。
北海鎮軍興以前,各地海船向遼東輸入的商品主要是棉布、綢緞、茶葉、紙張、糖、瓷器等各種手工業產品,而輸出商品則包括了大豆、雜糧、乾果、海味、山貨藥材等。
自乾隆五十一年起,因清廷在關外大規模用兵,大米、雜糧一律不準出海,同時對棉布、糧食和各類藥材的需求量猛增,於是整個遼東半島的海貿愈發的繁榮。
截止乾隆五十三年為止,整個山海關稅關所屬的25個稅口,累計徵收稅銀超過了二十萬兩,除三項正稅銀外,盈餘銀則超過了十萬兩。
這麼說很多人可能沒概念,以乾隆四十八年為例,當年山海關稅關的稅收總額是十三萬兩,盈餘銀七萬。
由此可見,戰爭的確是促進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只是不知道這種“繁榮”還能持續多久。
當“廈字62號”在行駛到距離渤海海峽還有二十多里遠時,甲板上的水手無意中發現,從東側的海天一線處,突然冒出來三艘大船。
此時海面上的視野極好,從西北吹來的寒風將早晨海面上升起的輕霧吹的乾乾淨淨,二十里遠就能看見的船,靠近了那得多大?
於是乎,甲板上的船頭和水手們全都忘了手頭的工作,紛紛以手遮棚探頭張望,那些在船艙裡休息忙碌的人也在聞訊後跑上來觀看。
而就在“廈字62號”身後不遠處,幾條隨行的鳥船和沙船顯然也發現了遠處海面的異常。不過與沙船有所不同的是,福建因為靠近廣東,所以一些鳥船的船頭會配備從外海走私來的千里鏡。於是當“廈字62號”上的船頭拉開千里鏡遠望,驚愕的看到那三條大船身影快速靠近,張大的嘴巴都能塞進倆鴨蛋了。
過了一會兒,雷神號的身影變得愈發清晰,當看到那藍白兩色的船體時,船頭牛老哀嘆道:“天公伯,害啊!怎麼遇頂這幫兜夥啊。”
話說這幾年雷神號和驚雷號在沿海已經成了人見人怕,船見船躲的存在。
且不說當初趙新在廣州外海欺負了英國人,炮擊澳門炮臺和香山水營,鬧的閩粵沿海風聲鶴唳;光是鄧飛去年帶著驚雷號和兩艘機帆船在榮城搞的那一下,更是讓那些跑遼東海貿的各地商船無人不知,心驚肉跳。
好在北海軍的大船一般都是在黃海外海航行,就算是停泊也是在內外洋交界的五條沙附近。而沿海商船的航路都是在內海,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而且北海軍從無劫掠的事情。
此時北風正盛,船頭牛老大身旁的水手金阿光道:“Dua,咱們升帆緊走吧?”
“甲賽了你!緊走?那是雷神大鐵船,日行千里!”牛老大罵完,皺著眉頭想了想,隨即對甲板上所有人命令道:“散了散了!該幹嘛幹嘛去!就當做沒看見,咱們走咱們的!”
於是又過了半個小時,雷神號那巨大的身形已經顯露無遺,只聽從船頭的高音大喇叭裡傳來一個人的喊聲:“前面的那些船,停下!不要害怕,我們是想跟你們做生意。”
此時鳥船上的水手都望向牛老大,金阿光又道:“Dua,伊講什麼?”
“衰小!!這是讓咱們下錨停船,回去怎麼跟東家交待哦!”
站在牛老大身旁的財副拈著鬍鬚道:“不盡然,沒聽說過北海奇貨嗎?於某曾在東主家中見到過叫做火柴的東西,作價十五兩,一盒數十根,只需輕輕一劃便可取火。照我看,咱們這次沒準還能發筆橫財。”
於是,面對著三條如丘如山的大船越來越近的壓迫感,五條鳥船和後面的兩條沙船隻得落帆下錨。
隨著一連串震耳欲聾的金屬摩擦轟鳴,雷神號兩側的大鐵錨被投入海中,北海一號和二號也停在了雷神號的左右兩側。
不多時,鳥船和沙船上的眾人就見從雷神號的甲板上伸出兩根白色的支架,支架上吊著一艘黑色的小艇,上面還有幾個人。隨之而來就是一陣嗡嗡聲,於是小艇很快便落在海面上。
此時各船上的水手都圍在船舷處觀望,就見那黑色小艇上的人既不升帆,也沒操槳,而是發出一陣陣轟鳴,朝著鳥船船隊就過來了。
牛老大和眾水手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只見那黑色小艇速度極快,尾部不斷湧動白色的浪花,轉眼之間就到了自己的鳥船外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