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大豆行動(第1/2頁)
章節報錯
北海軍訓練基地內的操場上,二百多名索倫新兵正在扎騎馬蹲襠式,一個個左手陰,右手陽,還得想著有個孩子在手裡託著。在他們對面,身為訓練基地司令的王遠方和其他教導隊成員也都是一個姿勢。
溫岱今年剛十七,家裡新說的媳婦還沒過門呢,他根本體會不到抱孩子該是什麼感覺,而在他身側的拉皮尼此刻也是額頭冒汗,雙臂渾圓,就跟抱著跟大木頭似的。
自從吳鍾進了軍營,新兵們每天上午都要站兩個小時的馬步,到了晚上臨睡前還得站一個小時。他跟王遠方解釋說,不這樣出不來功夫;要是一上來就學打法,固然可以憑著年輕力壯殺敵,不過太傷身,等一過四十病就全來了。
當在場所有人個個滿頭大汗,雙臂和兩腿不住的哆嗦時,吳鍾出現了。他先看了看王遠方,隨即又在隊伍裡來回巡視,不禁微微搖頭。
這都練了十幾天了,絕大多數士兵還是身子僵硬,根本沒有抱嬰兒如託山的那個勁,就跟抱著塊大石頭一樣死較勁。
於是吳鍾走回王遠方身邊,讓對方起來,又讓他跟著自己走到操場邊,這才道:“王大人,王司令,這可不行,都十來天了,你這些手下一個個還是站傻樁,功夫不見長啊!”
王遠方忙問怎麼辦,吳鍾想了想道:“倒是有個法子,可就太糟踐糧食了。”
王遠方有些糊塗,心說這跟糧食有啥關係?
吳鍾捋了捋鬍子,問道:“你們有黃豆嗎?”
“有啊。”
“做豆腐,得嫩一點,老了可不中。”
“哎喲!”王遠方一拍大腿,立刻就明白了,忙道:“還是您老主意多,這個法子真絕了!”
於是他馬上叫了警衛過來,讓他去通知食堂立刻泡黃豆;先來個三百斤,準備做豆腐。
等訓練基地主管伙食的軍官接到通知,找了個算盤噼啪一打,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按照300克黃豆出一斤豆腐的標準,人手兩塊,一次就得四百斤豆腐,那麼食堂一天就得泡二百多斤黃豆才夠用;一個月下來就得六千多斤。
好傢伙!就算把倉庫翻個底朝天,攏共也湊不出一千斤黃豆來。那軍官想了想,於是便給騎兵營那邊打了個電話。
“薩營長嗎,是我啊。”
“有事快說,我這還忙著訓練呢。”
“別急,問個事兒,你們那兒黑豆還有多少?”
“黑豆?”騎兵營長薩木素心說我哪知道這個,於是便問了手下,過了一會兒,手下人說還有三千多斤。
管伙食的軍官一聽,大喜道:“得嘞,下午我派人過去先拉兩千斤過來。”
薩木素一聽忙道:“這可不成!最近騎兵營訓練任務重,戰馬天天都得加料。”
兩人說了半天,薩木素死活不同意。管伙食的軍官沒辦法,只好又去找主管後勤物資的利吉求救。利吉先是找王遠方問了原由,這才讓人查了賬冊,發現倉庫裡也只剩五千斤黑豆了。給馬吃肯定沒問題,可是給新兵託豆腐就不夠用了。
問題是吳鍾只教三個月,這會兒現種豆子也來不及了。利吉沒辦法,只好找貿易部,跟趙新的老丈人求助。
沈敬丹聽了嘿嘿一笑,說這事兒還不簡單,去遼東啊,搶也行買也行。這些年光是上海的沙船幫,每年從東北向江南販運的大豆就超過了四百萬石。
按照清代部頒標準倉斛的容重,大豆一石合後世的123.2斤;又因新陳糧質不同,每石上下浮動2斤至3斤為正常,因此四百萬石就是25萬噸左右。
話說在明清更替之際,戰爭所導致的毀滅性破壞使遼東地區的農業恢復得非常緩慢。直到康熙三十九年前後,東北三大將軍轄區仍然需要定期的糧食救濟。到了乾隆十五年,東北地區土地墾殖開始有所擴張,耕地面積接近2000萬畝,終於可以自給自足還略有盈餘。於是清廷便允許一定量的東北大豆輸出。等到了乾隆四十四年,所有限制穀物與大豆輸出的禁令便全部取消。
自乾隆五十年起,清廷因對北海鎮用兵,再次限制了穀物輸出;對大豆是在保證軍用所需的前提下,允許部分輸出,每年的貿易量依舊保持在四百萬石左右。
趙新在向沈敬丹瞭解完情況後,兩天後便以北海軍總參謀部的名義下達命令,調海軍陸戰營全體,攜雷神號、北海一號、二號,赴遼東錦州一帶,採購大豆。
在這份命令中,北海軍參謀部應貿易部請求,對陸戰營做出如下要求:一、在沒有遭受對方攻擊的前提下,不得對沿途遇到的沙、鳥、衛船進行開火;二、買賣公平,不得剋扣壓價,可按正常市價的15%上浮;三、本次大豆貿易的最低採購量為五千噸,也就是八萬兩千石。
另外,此次行動中除貿易部派員負責現場採購外,江藩和洪亮吉會作為觀摩人員隨行。
於是,一樁原本為了索倫新兵蹲馬步的小事,由於吳鐘的建議,最後竟演變為動用三條大船和整支陸戰營人馬,奔赴遼東半島採購大豆的重要軍事行動。
然而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清廷從英國人手裡購買的那五條二級風帆戰列艦,正在從廣州駛向塘沽外海,此時船隊已經過了海州。
原本福康安和東印度公司談的是在廣東外洋接收戰船。一是不用西洋人北上,以免其狼子野心,窺視沿途要點;二是讓水營官兵先將船上各處關節操作嫻熟,而後再行北上。無論面子還是裡子都好看。
話說琿春戰役的失敗,致使乾隆和滿朝文武意識到北海軍的武力有多強大,由此變得愈發緊張。已經七十八歲的乾隆此時最怕北海軍會另闢蹊徑,突然從海上打過來,攻克天津,直逼京師,重演前明“己巳之變”的舊事。
於是他不顧新船接收還需要磨合期的問題,諭令五條二級風帆艦和“定北號”三級訓練艦一同北上。這樣既可以護衛塘沽外海安全,同時還能驗收船隻,並檢驗廣東水營的訓練成果,可謂一舉三得。
負責前往天津驗收檢閱的清廷要官中包括,已經被冊封為和碩嘉親王的皇十五子顒琰,和碩怡親王、鑲藍旗滿洲都統永琅,總管滿洲火器營大臣、定郡王綿恩,大學士、軍機大臣、理藩院尚書、戶部尚書和珅,正紅旗滿洲都統、內大臣、兵部尚書福長安等。除此以外,西安將軍、青海蒙古八旗主要將領、各旗在京武職副都統、抵達京城結完成面聖的陝甘綠營提督、總兵、以及京營、火器營、兵部、戶部、工部、理藩院、武備院大批具體辦事人員隨行。
好在天津離京師近,交通方便,雖是初冬,快馬三天也能跑個來回,乾隆要有事可隨時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