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十章 茶香羊樓洞(第1/2頁)
章節報錯
福康安檢閱完滿清新水營官兵的訓練成果,基本上還算滿意。東印度公司的英國人也極力吹噓,說清帝國一旦有了那五條二級戰列艦,在東亞海面將所向無敵。
問題是福大帥一想到北海軍手裡那種能一炮糜爛數十里的“超級大炮”和兩條如山的大鐵船,心裡還是虛的不行;另外北海軍那種能發出“噠噠噠”聲的速射火炮最令福康安心悸。
他苦思了兩年,覺得唯一能破解的辦法就是降低火炮的重量,以便快速移動;同時還得提高火炮的射擊速度和數量。
你趙新用五門大炮,那朝廷的大軍就用五百門,總要十倍勝過才行。原則就是以數量和速度拼火力,其實拼的就是國力!
雖然“平臺之戰”清軍打的順風順水,可天地會的毛賊如何能跟訓練有素的北海軍相比。他之前在廣州和英國人、法國人接觸,就是希望購買更多的速射火炮以節省琿春那邊的鑄造時間。
相較於滿清造炮依然使用蠟模鑄造法,此時的歐洲火炮早就使用了“溼型鑄造法”。自1764年開始,法國的鑄炮工匠把錫和銅以1:10比例混合,透過優質的鑄砂和粘土來製造砂模,而造型步驟則往往用白錫製作的模件來完成。
火炮的炮管被鑄造的十分堅固並且使用型芯來完成內管。脫模冷卻以後,就可以進行鑽孔了。得益於斯特拉斯堡的鑄炮匠馬里茲所發明的鑽孔機器,炮孔可以準確的在中軸線和中央圓心中被鑽出。
因為清宮中目前仍有不少供職的法國傳教士,所以不管是乾隆還是福康安都偏向於從法國人那裡購買。
然而得知訊息的英國人卻不幹了,他們更希望能和這個老大帝國達成全面的軍事合作,以便擴大貿易份額。
所以當法國人吹噓了自己的“格里伯瓦體炮兵體系”,並提供試射了各型號的野戰炮與榴彈炮後,英國人馬上就祭出了大殺器,也就是在十年前開發定型的“加朗炮”。他們向福康安提出,在今年交貨的五條二級戰列艦上,八成艦炮都將使用火力迅猛的加朗炮。
話說以往歐洲加農炮發展的技術路線是要打得越遠越好。因為想打得遠,炮管就得長、裝火藥多、膛壓也高,所以炮管就變得又厚又重。到了十八世紀末,發射32磅彈的重型加農炮已重達5噸左右,在風帆戰艦上,這種重炮只能裝在下層炮甲板,而且數量還不能太多,不然會把船壓翻。
比如十七世紀瑞典海軍的瓦薩號就因為裝炮太多、重心過高,所以剛離岸還沒來得及揚帆便被一陣大風給掀翻了......
七年戰爭過後,英國人在加農炮的技術路線上反其道而行之,放棄了遠距離射程,推出了一種簡化版的加農炮。其目的是把膛壓降下來,因此炮管就能短而薄,火炮的重量也會大大下降,同時在軍艦上也能裝更多的火炮。
早期艦炮由於炮管和彈丸之間的間隙太大,容易側露,再加上炮管加工精度不高和尺寸不一的炮彈,非常容易炸膛。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滑膛炮的炮管和彈丸之間要預留間隙。
這個間隙多大呢?能插進一根筷子。但是如此一來,火藥的能量也就被浪費了。
炮彈被火藥氣體推動的時候,便在炮管裡一路磕磕絆絆的前進,出了炮口,炮彈的準頭就不一定了,會產生很大誤差。所以早期的重型加農炮理論上能打幾公里,但實際的交戰距離一般都是在兩百米左右。
英國人的加朗炮沒走那種更重更長的技術路線,反其道行之,採用了降低火炮的膛壓,提高炮彈和炮膛的配合精度。
這樣一來,加朗炮重量就只相當於同口徑加農炮的三分之一。首先是軍艦上可以裝載更多火炮,陸地上也能方便移動。又因為加朗炮的炮膛短,方便裝填,射擊速也比普通加農炮快非常多。
歷史上到了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時候,英國艦隊一開始忍受了法國人的炮擊,不斷靠近法軍艦隊,最後僅用兩門加朗炮的一次射擊,法國人就被打的損失慘重,乖乖投降了。
福康安在離開廣州前,透過十三行初步和英法兩國達成了協議,並寫了奏摺等待乾隆批准。
他既購買了兩百門部件規範化、運動性高的12磅法國炮,也購買了兩百門12磅的加朗炮。相較於法國炮炮身431.8公斤的重量,英國炮的重量只有330公斤。一旦乾隆批准,兵部撥下購炮款,這些炮將在今年年底前全部運抵廣州。
這次跟隨他一起來廈門視察水營的,除了廣東、福建水師提督衙門和兩廣總督府、閔浙總督府的人,還有不少在剿滅林爽文中脫穎而出的年輕滿漢將領。
這其中包括了普爾普、德成額、果勒敏色、舒亮、賽衝阿、彥吉保、海興阿等;此外,一位時年29歲、名叫楊遇春的年輕把總也令福康安頗為讚賞,這次也把他帶在了身邊一同北上。
此時的楊遇春剛剛初露崢嶸,乾隆四十五年的時候他就已經跟隨福康安平定過“田五之亂”。他每戰必身先士卒,然而奇蹟的是目前還從未受過傷。
原本福康安還想調廣州、福建和浙江駐防八旗北上,可是由於安南局勢尚未平穩,調兵計劃也就擱置了下來。
說起來也好笑,去年四月安南內訌,阮氏篡國,僥倖脫逃的黎維祁向大清求救。乾隆念黎氏一向恭順,為了維護宗藩體制,便決定為其復國。原本一場順風順水的戰鬥,最後卻搞了個虎頭蛇尾,草草收場了事。
十月,兩廣總督孫士毅和廣西提督許世亨率兵一萬出鎮南關,擔任主攻方向;雲南提督烏大經率兵八千出白馬關為偏師,配合作戰。
在乾隆看來,清軍打不過北海軍也就罷了,一個鼻屎大的安南再收拾不了,那還談什麼八方向化、四夷來朝。所以清軍東西兩路的攻勢一上來就極為猛烈,勢如破竹;在東西兩路大軍夾擊之下,阮惠的軍隊雖經拼死抵抗,可還是大敗虧輸。
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攻克黎城的孫士毅根據戰前乾隆的指示,傳旨舉行冊封儀式,代表清廷正式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後黎朝第二次得以復國。阮惠還派人先投書於清軍營,卑辭乞降。
誰知到了來年大年初一,阮惠趁清軍喝酒迎慶新年,率軍傾巢而至。清軍倉促禦敵,面對阮軍以大象馱載大炮的猛攻,最終寡不敵眾。此戰過後,孫士毅突出重圍,渡過富良江,而提督許世亨、總兵張朝龍、尚維升等官兵在球江以南,因橋斷不能過江,最終戰死。
訊息傳回,乾隆勃然大怒,一個安南的土酋長,膽敢抗拒官兵,戕害提鎮大員,真是鼠膽包天!於是命福康安為兩廣總督,率大軍進剿。
別看福康安兩敗趙新,還當了半年的俘虜,可對於南方周邊藩國來說,挾平臺之勝的福康安名頭太大了。於是福大帥還沒有走到潮州,阮惠便一月之內三次遣使叩關謝罪,賚表乞降。
乾隆有心捉拿阮惠,可又怕清軍跟上次征討緬甸一樣,因為水土不服而損失慘重。即便大軍深入窮追,直抵廣南,可要是阮惠逃竄出海,跑到附近的暹羅、南掌等國也是難辦。而且跟另一時空的歷史不同,滿清如今最大的敵人就是北海鎮,如果不全力解決趙新,乾隆寢食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