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身和滿清談判前,趙新專程把劉大主任從另一時空給帶了回來,詢問一下自己和沈璇婚禮的籌備進展。

人到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很多私事也就成了公事。北海鎮今時不同往日,趙新和沈璇的婚事也就不再是他們兩人的事。

去年的時候趙新還想著能不能辦得簡單一些,不就是圖一熱鬧麼。結果還沒說兩句,沈璇的臉色就變得很難看,更別說沈敬丹了,直接搖頭表示不同意。

作為東臺沈家的唯一後人,沈璇需要透過一場合乎禮儀的婚姻儀式來告慰親人;而對沈敬丹一家來說,大老遠跑到這裡挨凍吃苦,揹著反叛的罵名,圖的不就是人倫大道的名分麼!想吃頓飯就把婚事辦了,當我沈家是嫁女兒做小妾嗎?

唉,這還真沒地兒說理去。誰讓趙新當初自稱殿下的,現在水漲船高,沈家要求至少要按“親王之禮”辦才行。

直到這時,趙新才有些後悔,自己當初樹個“明”字大旗實在有夠愚蠢,真是作繭自縛。

之後呢,聽說這個事的劉思婷便找上門來,自告奮勇要幫忙。這位如今美其名曰要養身體準備要孩子,藉著給趙新婚禮幫忙,從大半年前便開始每天只上半天班,醫院裡的具體事務都由底下一大群手下在做。

有人能幫忙,趙新還是很感激的,於是就全權委託劉大主任幫著處理。於是找大老闆的“婚事籌備小組”就宣告成立了。主要領導就是三位,沈敬丹、劉大主任和汪中,至於打雜幫忙的那就多了。

問題是“親王婚禮”這事不管是沈家還是劉大主任,雙方都想簡單了。

按照明清時代的婚禮規矩,一對男女的婚事需要經過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皇帝則叫“告期”)、親迎六項,也就是所謂六禮。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躲不開,各個階層不過是在細節上規矩不同而已。

沈璇她親爹沈成濯不過是個蘇南的小鄉紳,而沈敬丹一家更別說了,在揚州連個豪商都算不上。就他們那點見識,哪懂什麼是“親王之禮”。

劉大主任則更別提了,就她和她老公洪大夫那點可憐的歷史知識,兩人還以為就是穿著漢服熱熱鬧鬧的來場拜天地的儀式呢。

然而當汪中聽了沈敬丹的想法後便連連搖頭,直說於禮不合。看著一臉懵懂的沈敬丹,號稱無書不讀的汪中直接拿出一本《大明會典》,翻到第六十九卷“親王婚禮”,指著上面的文字對沈敬丹道:“正彤兄,你先看看什麼叫親王之禮。”

沈敬丹看完後一下就愣住了,之後聞訊而來的劉大主任也看傻了。

當初沈敬丹著急,倉促間只是要了趙新的八字讓吳顯寧臨時充當了神棍給合了下,覺得沒什麼大問題就收了份簡單的彩禮,換了紅書綠紙。可如今看了《大明會典》,才知道人家親王皇室根本不是這麼玩的,規矩繁瑣著呢!

光是定親的禮物,當初趙新給的那綢緞二十匹,東珠一盒,金戒指兩隻、金耳環一副,白酒兩壇,簡直就是兒戲。

古人婚事中的納彩和納徵別看前後挨著,可禮是要備兩次的。趙新給的那些禮品馬馬虎虎也就只夠納彩程式的,至於納徵還有呢,而且遠比第一次給的要多的多。

不說別的,既然是按娶王妃的規格辦,一枚玉穀圭就必須要有。

根據《周禮》所載:穀圭七寸,天子以聘女。這玩意要用白玉為材質,整體成長方形,上尖下方,表面沒有刻任何的文字和圖案,只是在一圈整齊的凸起邊緣內,雕有一整面大小均勻,而且排列整齊的凸起圓點。

皇帝也好,親王也罷,娶妻不是應該用龍用鳳嗎,為什麼要是“谷”呢?大學問家汪中做了完美解答:“漢代的鄭玄早就說過了,所謂穀圭,亦王使之瑞節。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意思說天子親王結婚時要心懷天下,而‘谷’在古代就意味著‘善’。”

除此之外,還需要燕居冠一頂,燕居服四套。這就是所謂的鳳冠霞帔(具體參見後世明定陵出土實物)。而燕居冠和禮服冠最大的區別就是,禮服冠兩側有金龍所銜兩串珍珠挑牌。至於其他玉帶、鞋襪以及頭面首飾林林總總一大堆,每樣不光規定了樣式,連份量都有要求。

以上還僅僅只是女方的,男方這邊更麻煩。

首先就是要準備一身皮弁服,也就是朝服,也叫“縞衣”;然後要準備府宅,這個不消說了;第三就是要有宗祠,換成皇家就得有個奉先殿;第四就是要有樂隊演奏“中和韶樂”。

如果說衣服和音樂還相對容易解決,宗祠奉先殿之類就不是能馬虎應付的事。古人講名分、講紀綱,成親時一定要稟告祖先,新媳婦也要上宗祠去上香祭拜,這樣才能進家譜,有名分。

問題是就算搞個奉先殿,裡面供誰?把一大群跟趙新八杆子打不著的朱家人擺裡面,然後衝著它們磕頭,這不開玩笑麼!

當劉大主任發電報向趙新詢問怎麼解決,趙新說這事太簡單了,要蓋就不如蓋個大的明堂,成親前先供天地,咱也當回鎮元大仙。等成親後就把北海鎮這些年犧牲的人的牌位放進去,改英烈祠好了。

劉思婷之後跟其他穿越眾一商量,大家覺得這招還真行;就趙新這副神棍派頭,他要說只供天地古人還真沒法說什麼。

於是從五個月前,一間佔地五千平米,內部為鋼木混合結構,外觀則是中式明堂的大型建築就在北海鎮以北的一塊空場上破土動工,眼下已經進入到內部描摹彩繪階段。

奉先殿的事解決了,接下來就是樂隊。以北海鎮這點水平,搞個二百人的吹鼓手樂隊倒是簡單的很,可問題是民間吹鼓手根本搞不定“中和韶樂”。

這玩意還沒地方學,除非去滿清的太常寺抓幾個負責宮廷音樂的官員來......哦,對了!天壇東門神樂署的太監也得抓幾個。

因為演奏中和韶樂除了需要七十二個樂工,還得有一百三十多人的文武舞生才行。樂工歸太常寺,舞生歸神樂署。除此之外還得準備九十多種樂器,光是編鐘、編磬就得各來一套。

算啦!還是放錄音吧,這個最省事。

趙新當初在臨去伯力前,把劉大主任送回了另一時空,人家坐著飛機回國找工作室定做衣服去了。反正趙大老闆土豪,金山一座座的,劉大主任於是直接去了南京的雲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