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黑石鎮的苦役生活(第2/2頁)
章節報錯
蘇充阿沒種過地,他家從祖上一直是當兵吃糧,家裡那幾十畝地都有佃戶在料理。
兩人一邊幹活,沒事就聊幾句打發時間。交談中蘇充阿得知對方叫陳英奇,隸屬漢軍鑲藍旗。天聰年間,陳英奇祖上因戰亂從平壤被擄去了遼陽,從此定居下來;他們這支在滿人老姓裡叫做“Cen ”,他曾祖父做過陝西永固的副將,身上還襲著個“騎都尉”。
俘虜們這邊幹活,看押他們的北海軍也沒閒著。帶隊的營長讓幾個槍法好計程車兵去林子裡打獵,偶爾就能聽見一聲槍響傳過來。到了中午,他們居然打了兩頭鹿,這讓一群俘虜們喜出望外。
民政部對這些俘虜定下的勞役時間是三年,期滿後可以留在本地定居,或者在苦葉島南部分到五十畝耕地。到時候北海軍要是打下了整個東北,他們還可以把家人都接過去。有了這麼個盼頭,俘虜們幹活就積極了不少。
對於苦葉島而言,民政部對這裡的開發是有著通盤考慮的。那就是北部以石油和畜牧業為主,南部以種植業為主,中部地區只能是煤炭和林業。
黑石鎮這裡除了林業和煤炭,壓根就沒什麼農業前景。其主要原因是受伊對河和阿當吉河谷的自然條件所限,兩側又被山嶺夾持,可供開墾的區域實在太少。至於往沿海方面發展,就別費那個勁了。
在另一時空的歷史上,由於本地土地貧瘠,沙俄在19世紀來這裡的農民在開墾土地、建設農莊後,很多人沒過幾年就離開了。原因再簡單不過,莊稼根本種不活,就算是種土豆都不夠吃的。
所以黑石鎮作為清軍俘虜的勞役基地正合適,等他們這些人勞役期滿,就會被分到大泊鎮以東的平原地區種地或是到北部去養牲口,到時候再摻雜一些關內的流民和島國的歸化民,整個苦葉島就算佔住了。
至於苦葉島南部,雖然平原地帶開闊,但是沼澤也非常多,要想改造成農業區,花費的力氣肯定不小。
沼澤地帶地要想改為適宜耕種的田地,必須要透過機械開溝、築埂排水後,促使地溫升高,溫差變化加大,好氣性微生物活動加強;再透過施肥,減少有機質,改變pH值,使土地“脫沼成土”才行。
即便是現代,要想改良一塊沼澤地區,使其成為高產的耕地,不誇張的說,至少十年以上。
這根本不是某個現代人大手一揮,一聲號令,荒原就能轉眼變良田的。
別總說什麼土豆和紅薯了。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農民,當他們來到一塊陌生土地的時候,發現作為主糧的莊稼收成不佳時,他們就會迫切想離開這個地方。而農民如果留不住,農業發展不起來,新興的移民城鎮也很難發展起來。
農業社會里,農民對於主糧的固執心態往往令現代人無法想象。你就是跟他說一千遍土豆畝產千斤也沒用,在他從小到大耳聞目染的生活裡,那玩意就不是當主糧吃的東西!
即便是歐洲人在早期也是非常抗拒土豆的,一是不熟悉土豆生長方式,二是《聖經》裡都沒提過它。
也就是歐洲的國家小,食物極為匱乏,領導者透過自己的權力和影響力去改變生活方式相對容易,換了東亞國家你試試?
島國人直到今天把餃子或者拉麵都當成菜下米飯吃,可見大米作為主糧已經深深的刻進了他們的基因裡。同理,中國人到今天也沒聽說誰餓了就想吃土豆或是紅薯的,那都是主糧吃膩了偶爾才換換口味的東西,作為主糧的五穀也早就印在了中國人的骨子裡。
有了趁手的工具和充足的食物,俘虜隊在黑石鎮登陸點的工作進展還算不錯。不過對於蘇充阿這些人來說,黑石鎮的勞役實在是苦啊!
他們的伐木區主要是在伊對河下游,這裡的河道寬度達二三十米,兩岸的低窪地區都覆蓋著參天的大樹,冷杉、落葉松、赤楊、柳樹長的密密麻麻,周圍是一片片泥濘沼澤。除了那些高大的樹木外,林地裡的地面上常常橫躺豎臥著一根根巨大的半腐朽的樹木,都需要清理乾淨才行。這些樹木有的是由於衰老而倒落的,有的則是被風暴掀翻的。倒樹的根部旁邊往往有長著青苔的土堆,而土堆旁則是土坑和深溝。
俘虜們在伐木的同時,還要四處割草,紮成一捆捆的填充那些沼澤和深溝。這樣才能把砍下的木頭運出林子。
這樣的工作幹了三四天後,俘虜們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盡。他們一個個無精打采,面孔陰鬱,每天下了工鑽進帳篷倒頭就睡。
到了第一週結束,他們已經挖了一個邊長二十米,深達三米的化糞池,修建了臨時廁所;清理出了四個籃球場大小的空地,並用砍下的木樁將其圍了起來,用以抵禦野獸;木刻楞也已經搭了兩座,目前都作為庫房在使用;除此之外,俘虜們在北海軍士兵的指點下,一座延伸到海里大約三米高的T字形碼頭已經初具規模。
到了第二週,雷神號又送過來一千名戰俘和一批物資。人手增加了兩倍,整個營地的建設進度也快了起來。
隨著黑石鎮開始落下雪花,包括蘇充阿和陳英奇在內的清軍俘虜都知道時間越來越緊迫了。即便是在夜晚的營地裡也是燈火通明,俘虜們都是一直幹到晚上十一、二點才鑽進帳篷休息,第二天一早又起來幹活。
相較於俘虜們在寧古塔築路沿線住的那些溼漉漉的地窨子,蘇充阿他們在黑石鎮蓋的住處就好了很多。木刻楞屋內的地板都是離地至少一尺高,可以有效的隔絕寒冷和潮溼。而北海鎮近乎苛刻的衛生管理,使得俘虜們至今還沒有大規模的爆發痢疾或是其他傳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