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趙新的外東北戰略(第2/2頁)
章節報錯
以山東為例,截止到乾隆五十二年,整個山東的人口超過兩千五百萬,人均耕地不到2.5畝,地力已經被開發到極限,湖北、河南乃至直隸山西都是如此。
而且由於近些年大量的水旱災害,導致整個北方的民生極為拮据。連年的災害,土地被不斷集中到地主和權貴手中,日甚一日。事實上山東也好,直隸河南也好,大概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已經被地主瓜分,很多自耕農都變成了佃戶或是破產農民。所謂“佔田者十無一二,佃田者十之四五,而無田可耕者十之三四。”
這時期比較有名的大地主,比如京郊懷柔的郝氏,有上等良田萬頃;宛平的查氏、盛氏,也都是赫赫有名的財主。
軍機大臣和珅,有田八千頃,他的家奴劉全、馬八十三等人佔田都在六百多頃;曾任廣東巡撫的百齡到任不足一年,居然佔了五千頃的田。
而山西平陽府一位姓亢的鹽商,家產數千萬,田畝幾萬頃,光是大大小小的糧倉,就多至一千多座。連乾隆都說“朕向以為天下之富,無過鹺商(鹽商)。今聞亢氏,則猶小巫之見大巫也!”
在這樣水深火熱的情況下之所以沒有爆發農民起義,一是因為清廷不斷的賑災救濟,讓這些人吃不飽也餓不死,似乎總有一線希望;就跟拉磨驢子前面吊著胡蘿蔔一樣,看得見吃不著。二就是滿清官府對於地方民變極為重視,一有風吹草動就迅速派兵撲滅;愚民政策外加人頭滾滾,誰還敢造反?
就在這樣一個大破產時代,無數人只得賣身投靠權貴地主為奴為婢。一個道臺上任,光是隨行家奴就有數百人之多;前呼後擁,好不威風。
北海鎮現在是老百姓眼裡的反賊,想要跟清廷搶人口,讓老百姓漂洋過海去外東北,但凡覺得能活的下去都不願意跟隨。再有就是中國人固有的“人離鄉賤”的觀念,就算是守著茅屋啃草根,只要“胡蘿蔔”的幻影仍未破滅,就不願坐船出海。
北海軍若是南下入關,手裡不掌握田地,不掌握大量糧食,面對地主鄉紳階層在武力上的反撲、經濟上的巧取豪奪,留著一幫封建權貴跟自己逗悶子嗎?
那些被剝奪了大量剩餘土地、勞力乃至話語權,甚至想著反攻倒算的地主士紳階層,指望他們能配合北海鎮完成工業化國家的程序,這不是開玩笑麼!
說一千道一萬,機關槍大炮再厲害,老百姓不能吃飽穿暖全白搭!
當趙新講完了這些,在座的眾人都是恍然大悟,只聽他繼續說道:“現在除了嫩江水系,其他四條水系裡,烏蘇里江河道已經被我們完全控制,其他三條我們只是部分控制。而伯力、三姓城一旦站住腳,再加上寧古塔和黑龍江城,牡丹江、黑龍江和松花江的河道就能基本掌控。這樣一來,北海鎮軍政系統就能在整個外東北調動自如。所以,我的態度是墨爾根城和呼蘭河城不打,加強黑龍江城的防禦體系,眼下的敵人只有一個,就是沙俄!”
範統問道:“那我們下一步怎麼打?”
趙新的回答擲地有聲:“順流而上,收復所有的失地,在今年入冬以前,奪取伊爾庫茨克!”
與此同時,雅克薩城的工地上。
那些被女皇一道命令遷移至此的農奴們,剛下船就被帶到工地上幹活,砍伐樹木、挖掘土石。不遠處,幾座磚窯晝夜不停的冒著黑煙,被燒好的磚很快就運到工地上,變成建築物的一部分。
這裡所修建的是一座大型四角星形稜堡。沙俄入侵後,大批停留在尼布楚和赤塔的哥薩克農奴跟隨著俄軍的身後來到雅克薩,成為修建城堡的主要勞力。
這座軍事堡壘城牆低矮,堡牆的每兩個面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尖銳的楔子狀向外突出,在每道城牆前方還建有一個沒有任何遮擋的防炮牆;防炮牆和後面的城牆都是斜面構造,中間則是寬大深邃的壕溝。在稜堡的正門外,還有一個獨立於城牆且高度較低的外層稜堡。這是用來掩護城門的,透過吊橋與城牆向連線。
從十六世紀機動火炮問世伊始,有人就敏銳地抓住了反制概念的根本。既然火炮最能對高牆造成損毀,所以新城牆就必須造得低。然而城牆低了,敵人很容易發動突然襲擊,順著梯子攀過城牆進入工事內部。新的工事體系要求既能夠抵禦火炮的射擊,同時又不讓敵人的步兵靠近,因此以深度換高度的稜堡由此產生。
事實上稜堡最厲害的東西不在於其防禦力,而是斜面設計的堡牆變相的增加了某些區域的厚度,正面城牆的厚度要比帶清那種平面的城牆厚很多。所以稜堡的出現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發揚火力,而非堆砌被動的防禦能力。寬大的壕溝與低矮的牆體,使得大量土方可以堆砌在壕溝前方修建防炮牆。
這個時代前裝加農炮的打擊面是一條線而非一個點,彈道平直的加農炮在面對傾斜設計的防炮牆時,是無法透過調整炮兵陣地降低跳彈風險的。得益於極小的角度,防炮坡在面對炮擊時也不會崩塌掩埋壕溝。
對於防守方而言,透過精心計算角度與坡度的防炮牆可以反過來利用滑膛炮的跳彈形成恐怖的連續殺傷帶,從側面對進攻方造成嚴重殺傷。同時防炮牆使得近距離上火炮最大俯角內的射擊死角被極大壓縮,將安全的城下變成了死亡走廊。
蘇沃洛夫對雅克薩的這座城堡設計十分滿意,多層防禦、強火力覆蓋,而且還沒有任何火力死角。
眼下他需要的就是時間,他覺得憑藉這樣一座城堡,即便清軍來五千人也會碰的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