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行署外的交易(第1/2頁)
章節報錯
六月中旬,黑龍江下游一年一度的賞烏林會在奇吉湖以南的德楞恩開始了。
賞烏林行署面臨黑龍江(古稱滿琿河),背靠遼闊的沖積平原,不遠處那一望無際的森林像是黑色大地上點綴的翠綠寶石。這裡的水流十分平緩,江面寬度有五、六百米,便於小船停泊。
天剛破曉,行署外就熱鬧起來了。數百名來自各地的邊民從樺樹皮搭建的帳篷裡走出,伸著懶腰,走到河邊去打水。本地沒有邊民定居,所有的人都是從各地趕來的。
那些來自外興安嶺南麓的鄂倫春人、達斡爾人趕著駝鹿,馱著各種珍貴的毛皮;而來自北面奇吉湖、黑龍江口、烏蘇里江的赫哲人、費雅喀人則駕著快馬子船,裝滿了魚乾、帶著作為貢品的貂皮和毛色純白的海東青。很多赫哲人都是全家老少一起來,連樺樹皮帳篷和炊具都帶著,在路上一路捕魚至此。
烏坎貝和瑟爾丹從扎克蘇嚕部的帳篷裡走出來,在空地上架起鐵鍋,倒入淘洗好的黍米、魚毛(魚肉鬆)和鹹肉塊,熬起了一鍋赫哲人的布達粥。等兩人吃飽喝足,太陽已經升起一竿子高了。
兩人對視一眼,回帳篷裡拿了十幾盒火柴,再用幾塊獸皮一卷,夾在胳肢窩底下,慢慢悠悠的在行署外面轉了起來。
烏坎貝和瑟爾丹是昨天下午到的,他們這次來德楞恩的目的是為了查探各部族情況。
五月份的時候,趙新要求他們必須摸清外東北各部邊民的定居點,以便為今後在黑龍江沿線設立村鎮提前做準備。兩人一想,沒有比來趟賞烏林會更合適的了;於是就先去了巴爾克村,然後混在扎克蘇嚕部的隊伍裡坐船南下。
由於很多部落地處偏遠,訊息閉塞,他們對北海鎮並不瞭解,所以也不知道富爾丹城外的那個大集市。因此兩人肩負的任務裡還包括宣傳富爾丹城的市場,以吸引更多的邊民部落前往交易。
滿清從皇太極時期就有賞賜貢貂諸部的習慣。入關以後,賞賜的內容不斷調整。
從每年的十月份開始,盛京禮部就要準備下一年的物資清單,同時諮報京城戶部。到了11月、12月,寧古塔和三姓都統衙門再將準備好的烏林(緞子、棉布、日用品)運回吉林烏拉,等到來年二、三月再轉往寧古塔和三姓城。
事實上每年的貢貂賞烏林都需要消耗清廷大量的財力、物力及人力,所收取的貢貂人頭稅也遠低於期間消耗的各項成本。這也算是封建時代的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的大額財政補貼了。
正是這種不吝成本且細緻到一針一線的烏林賞賜,隨著一年一度貢貂賞烏林政策的施行,令邊民對清廷的依附關係不斷增強,逐漸形成政治上的隸屬關係。
就如扎克蘇嚕部一樣,北海鎮已經很優待他們了,無論是火柴蠟燭,亦或是鐵器布匹,都以很優惠的價格交易,但薩哈連每年還是要帶著族人來德楞恩繳納人頭稅。因為他們除了能在繳納人頭稅後獲得大量的烏林賞賜外,在參加賞烏林的這些天裡,還有不少額外的收益。
比如在行署滯留的五天時間裡,行署會設定四次筵宴進行款待,所有人都能參加,除了酒肉,還有米飯、粘米餑餑、炸酥(油炸的芝麻或瓜子)等食物。這都是邊民平日很難吃到的美食。
除了筵宴,行署還會根據滯留時間的長短,發放相應的住宿口糧;標準是每人每天8合3勺米(十合一升)。
第三項就是發放往返途中的口糧,這是根據各部路程遠近分別制定的;離得近的給一斗多,離的遠的給三鬥。
除了以上這些,他們在滯留行署期間還可以進行場外交易。
所以北海鎮想要從滿清手裡爭民心,尤其是外東北各部的民心,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整座行署正面寬三十米,用圓木圍成雙層柵欄,接受貢貂的地方就在圍欄裡面。
瑟爾丹和烏坎貝跟著薩哈連等扎克蘇嚕部人擦肩擠過人群,來到外層的柵欄門前,站定在一塊寫有“足五尺者歲納一貂”的方形木牌下。
木柵欄前此時已經擁擠不堪,許多的邊民都跟著各自的族長、姓長扎堆擠在這裡,等著排班點名繳納人頭稅。這些人肩上看著貢物,嘴裡還在大聲議論著。
“那火柴你換了沒有?我跟你說,那可真是個神物件,可好用了!”
“切~~火柴算個啥,我上午換了個馬燈,多大的風都吹不滅。”
“聽說扎克蘇嚕部從南邊換了不少好東西......哎,你看你看,他們來了。”
此時柵欄內的行署裡傳出三聲梆子響,所有人都停止了喧譁,抬頭看向雙層柵欄牆裡的另一座方形柵欄後面。那裡用藍帳幕圍擋著,幾個身穿官服的稅官正坐在裡面。
一個健壯的官吏從幕布後走了出來,衝著外面甕聲甕氣的喊道:“三姓副都統治下赫哲部扎克蘇嚕薩姓,薩哈連上~~堂~~”
穿戴一新,頭戴涼帽的薩哈連拖長嗓門應了一聲,作勢撣了撣魚皮衣上不存在的灰塵,帶著巴爾克村的一干男女老少,魚貫進入雙層柵欄門,然後在方形柵欄門外列隊站好。
瑟爾丹和烏坎貝沒有進去,他們不在巴爾克村的人丁名冊上,到時候唱名進貢對不上就沒法交代了。
柵欄內,姓長薩哈連向藍布帳幕裡的三位官員打千行禮,口中道:“姓長薩哈連向諸位大人問安!”
此時巴爾克村所有人都低頭俯首,大氣都不敢喘。只見薩哈連摘下涼帽,單手託在懷裡,雙膝跪地,叩首三次,從懷裡掏出本姓本村的人丁名冊,拖長音稟報道:“赫哲族薩姓本年向萬歲爺御貢~~”
隨著薩哈連的長音,場內蘆笛和口絃琴聲開始奏響,三個官員恭恭敬敬的站起身,撣袖扶帽,面南而跪,三叩首之後才起身準備接貢品。
薩哈連站起身來,從身後的族人手中依次接過貢品,傳遞到一位官員手中。與此同時,站在旁邊的一名筆帖式對照貢品清單宣讀:“上等御用紫貂皮二十張,上等黑貂皮二十張,上等御用海東青十隻,上等鰉魚骨二百斤,上等木變石九十九塊,醃製白鮭魚一百尾......”
貢品遞完後,奏樂聲也就停了下來,三個稅官各自回到座位上坐下,剛才那名筆帖式則捧著薩姓的人丁名冊,逐個唱名。
凡被唸到名字的人,都要上前繳納一張貂皮,這就是貢貂,跟剛才部族進貢是兩回事。
最先被唸到名字的還是薩哈連,接下來就是各家村民,一戶一張黑貂皮,負責檢查的官吏逐件拿到手中,檢查有無損壞,質地優劣,以確定品級;之後再放到三位稅官跟前過目。
等到全族人都繳納完人頭稅,接下就是賞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