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冰海(第2/2頁)
章節報錯
說話的人叫柴忠,原名柴田重次。沒錯,他跟柴田覺藏有親戚關係。
此人是柴田覺藏叔父家中的三男,之前一直跟著柴田覺藏跑腿打雜。既然不是長男,想繼承家業是沒指望了,於是便被柴田覺藏派到了北海鎮。
柴田覺藏和這個堂弟交待的很清楚,去了北海鎮,一定要緊跟趙王殿的步伐,叫你打哪你就打哪,沒準你往後的前程比哥哥我還要強不少。
“要是趙王殿讓我打幕府呢?”
“那你就爭取衝在第一個!”
柴田重次打小就跟這個堂哥關係好,對堂哥的話言聽計從。於是到了北海鎮沒多久,他就成了六百武士裡第一個入籍歸化的,起了個漢人名叫柴忠。於是等到新兵訓練結束後,柴忠就順理成章的被趙新提拔成了青葉營的第一個連長。
青葉營的島國武士們對北海鎮畢恭畢敬,首先就是打不過,其次是因為趙王殿是朱明“天子後人”。從這個意義上講,打不過沒什麼丟人的;反正從唐朝起就打不過,到了桃山時代一樣沒贏。
可對於投降的哥薩克也就是赤發蝦夷,武士們可一點都不心慈手軟。
話說老一輩兒的仙台人其實早就見過哥薩克人。1739年6月底,由四艘帆船組成的沙俄探險隊就曾經到過仙台灣,期間仙台藩派遣官員和佛教僧人上船拜訪,互贈物品。不過因為語言不通,沙俄探險隊很快就返回了鄂霍茨克。
五花大綁的哥薩克們就被分成二十人一隊,由青葉營的帶去了煤礦那邊處置。丁國峰看著眼前一溜身高不過一米四幾的島國武士,再看看那些面無人色的、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左右的哥薩克,感覺場面實在奇葩。
沒錯,這個年代的俄國士兵平均身高就是一米六多一點,連一米六五都不到,個別營養好的軍官也就是一米六五的樣子;人高馬大那都是二十世紀以後的事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俘虜都被處置了,那兩條繳獲的帆船和另一條沉船上逃生獲救的水手船員們就活了下來,這主要是因為丁國峰發現在被俘的水手裡有不少都是十幾歲的孩子。經過跟一位被俘船長用英語磕磕絆絆的交流,他這才知道這些孩子都是鄂霍次克航海學校的學生。
“算了,都帶上船吧。”丁國峰如是命令著手下。這些孩子留著沒用,當苦力也幹不了什麼重活。
下一步就要去鄂霍茨克轉悠一趟了。於是雷神號先是轉到奧哈河口附近,加了半滿的油,然後一路朝著西北方向進發。
鄂霍次克距離奧哈營地直線距離七百多公里,也就是三百七十多海里的樣子,如果一路順利的話,兩天多也就到了。這座城鎮是沙俄在遠東的第一個沿海據點,大概在1649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一座木製堡壘。
到了1732年的時候,在那位著名航海家白令的倡議下,建立了航海學校,主要是為鄂霍次克和堪察加半島的海上航線培訓哥薩克少年水手。
這個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則和毛皮生意密切相關,而且清俄貿易對鄂霍次克十分重要。從1740年開始,沙俄探險隊在堪察加東部發現了海獺,於是毛皮獵人們開始沿著阿留申群島一路向東捕獵。獲得的毛皮被帶回鄂霍次克,再運到恰克圖的市場上進行交易。
海獺這種生物中國是沒有的,被稱之為“海龍”。雖然在康熙時在寧古塔設了一個“捕海獺官”,但清代的海獺毛皮都是靠從沙俄商人那裡購買的,十分珍貴。
到了1783年,雖然鄂霍次克已經成為了伊爾庫茨克總督管轄下的鄂霍次克區的首府,但也就是個鎮子的規模,人口不過兩千人。
雷神號抵達鄂霍次克外海時,時間剛過去兩天,一路風平浪靜。到了這裡的洋麵,就已經能看到不少的捕鯨船出沒,於是丁國鋒和船上的水手就有幸見到了分割鯨魚和熬製鯨油的場面。
這個時代的捕鯨船在獵殺鯨魚後,一般都是拖到捕鯨船旁邊,船員直接站在漂浮的鯨屍上,用鋒利的刀把鯨脂割下來,切成一塊一塊的,直接裝進木桶裡。
如果離港口近的話,很快就能滿載而歸。但是,一旦長時間無法返航,裝在木桶中的鯨脂很可能變質發臭。於是一些捕鯨船便在主甲板的正中,用磚砌成大火爐,準備幾口大鍋同時開工熬鯨油。
這年月鯨魚油價比黃金,最大的買主就是英國人。所以當雷神號靠近那些正在熬油的捕鯨船時,雖然船上的人如臨大敵,但還是沒有逃跑。
當然這其中也有人好奇的打招呼,想搞清楚雷神號的來歷。可喊了半天,雷神號上根本沒人搭理他。
幾個小時後,隨著幾條漁船匆匆回到港口,鄂霍次克的行政長官就知道了外海來了條怪異的大船。此時雷神號已經離港口越來越近,因為不清楚港口的水文情況,只得在港口外兩公里的位置下錨。
鄂霍次克目前的行政長官叫卡斯洛夫.奧格倫,是個丹麥人。這種情況在遠東一點也不奇怪,鄂霍次克的第一位行政長官還是個葡萄牙人呢。
為了搞清楚是敵是友,卡斯洛夫.奧格倫先是命令軍隊戒備,接著就派出了一條小型帆船,搭載著一位神父、一位行政官員,以及十名士兵,準備一探究竟。
《乾隆四十八年》無錯章節將持續在搜更新,站內無任何廣告,還請大家收藏和推薦搜!
喜歡乾隆四十八年請大家收藏:(乾隆四十八年搜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