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借款也是有條件的(第1/3頁)
章節報錯
趙新之所以答應借款給萬和行,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多一條輸出人口的通道。
在他看來,既然十三行這些人可以為了利益出賣帶清的軍事機密,那麼這些人日後也一定為了利益而販運人口,這跟另一時空的鴉片是一個道理。
話說乾隆晚期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日益增長的人口和土地嚴重不足的矛盾。在人均不過兩畝地的巨大生存壓力下,農民只得向地主變賣財產和土地來換取糧食和錢財。而隨著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大量的農民成為了佃戶。
不過地主階層對於佃戶的需求是有限的,而且伴隨著乾隆五十年這場嚴重旱情的發生,大批佃戶放棄土地成了流民。由此,整個中國社會在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初期,進入了一個大失業時代。
雖然在東北和臺灣都還有大量的荒地尚未開墾,可以有效的緩解經濟壓力。但是滿清卻一直堅守著嚴苛的人口流動政策,不許流民出海或是出關,這就導致滿清的經濟危機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了後期的“川陝白蓮作亂”。
北海鎮自然不會幫助滿清,所以趙新能做的就是將大批失業流民帶到東北和外東北墾荒。如此等到北海鎮揮師入關的時候,關內的經濟問題會比另一時空更容易解決。
另外趙新南下的第二個目的,就是要解決穿越打工眾的報酬支付和如何保守秘密的問題。
這事操作起來其實不難,趙新的做法是透過自己名下的離岸公司將打工眾的報酬和獎金全部裝進信託公司,再由信託公司與穿越眾簽署協議,而趙新則隱藏在信託公司的後面進行控制。
想離開同時能保守秘密的,每月就可以從信託公司拿到按期支付的報酬;而無法保密的,則會喪失領取報酬的資格。
面對這樣的條件,是選擇回去後到處亂BB呢?還是默默的拿錢過好日子?眼下北海鎮的穿越眾當初之所以跟著趙新出國,要麼是因為社死換個地方換種活法,要麼就是為了掙錢。
跟麻煩相比,趙新需要支付的律師費和每年信託公司的管理費,那都是毛毛雨了。
海幢寺一共有三棵老菩提樹,都是在崇禎十五年種的。在另一個時空裡,雖然海幢寺經歷了戰亂推倒重建,但這三棵樹卻一直保留了下來。趙新在查閱資料後,於是決定將這三棵樹作為他的錨點。
十二月初三這天,劉錚和蔡昭平等人上午就到了廟裡,他們在客堂裡吃飯喝茶,或者在花園裡窮逛閒聊,一直等到了晚上七點。
因為廣州是海貿城市,所以無論是城內的富戶還是寺院裡,都有西洋座鐘用來報時,大家也都習慣了西洋計時。
此時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廟裡的僧眾都在殿內開大靜聽法,劉錚看了看時間,已經七點半了,他跟蔡昭平說了一下,便一個人提著燈籠來到了一棵菩提樹下。
等了一會,毫無動靜,劉錚嘆了口氣,轉身要朝另一棵菩提樹的位置走去,此時他突然感覺肩膀被人拍了一下;等舉著燈籠扭頭一看,果然是趙新。
“大哥,你差點把我嚇死!這大黑夜的,你就不能先咳嗽一下?”說笑歸說笑,幾個月沒見,劉錚看見趙新還是很激動的,他單手就跟趙新來了個擁抱。可算見到親人了!
等兩人回到客堂外,蔡昭平已經等候在這裡。
“劉兄,這位是?”蔡昭平看到身材高大的趙新,只穿著一身深藍色衣服,提著一個樣式奇特的大揹包,有些驚訝。
“蔡公子是吧?”趙新板著臉,向前走了一步,對蔡昭平道:“我是北邊派來送銀子的。”
蔡昭平看著趙新手裡的包,心說您這包雖然挺大,可也裝不下五十萬兩銀子啊!撐死了也就是一千兩。
(清代一兩白銀是37.5克,一千兩就是七十五斤。)
趙新知道對方擔心什麼,於是從包裡拿出一個牛皮紙裝的檔案袋,交給蔡昭平道:“裡面是借款協議,蔡公子先帶回家和蔡老闆商量一下,只要簽了協議,銀子馬上就到。”
“好!”蔡昭平接過紙袋,心說晚上回家再看吧。
“有披風或是斗篷嗎?給我一件。”
“有有!都預備好了。”劉錚一邊說著,一邊遞過來一件黑色的斗篷和草帽。
等趙新裝扮好後,一行人便匆匆離開海幢寺,到江邊上船。二十多分鐘後,趙新的腳已經踏上了商館區的廣場。
銀子是不可能馬上給的,拿錢之前還要籤合同,於是蔡昭平跟劉錚約定明天上午在公所見面,然後便告辭離開。
看到趙新親自到來,三十三個北海鎮人十分興奮。眾人進入白熊行上了二樓,關好門拉嚴窗簾,這才開始向趙新行禮問好。
一番寒暄加慰問,趙新表現的親切和藹,絲毫沒有趾高氣揚,可上位者的架勢自然就顯露了出來。等手下人離開後,屋內就剩了劉錚和趙新。
劉錚很好奇上位者的氣場是如何培養的,趙新聽了淡淡一笑:“不需要裝腔作勢或是表現出優越感,當你能看到大局,並且能操縱其中,自然就有了。”
兩人閒聊了一會,等手下人送上茶來,趙新便從揹包裡取出了一個資料夾遞給劉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