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軍葬和新老師(第1/2頁)
章節報錯
五天後,北海鎮為戰死計程車兵舉行了葬禮。
墓地的位置被陳青松安排在了北海鎮西側的一個山谷裡,坐北朝南,不遠處就是大海。趙新等人看過後覺得環境還可以,於是決定以後這裡就作為軍人公墓。
原本王遠方還想搞個隆重點的儀式,可一是現在白天的天氣炎熱,二是儀仗兵這些都不是一兩天能訓練出來的,所以只好將就了。還好島國人沒有在葬禮上吹吹打打的傳統,也沒有糊個紙人紙馬、撒紙錢這些規矩,倒也省事。
倉促製作成的五十五具棺木走在送葬隊伍的前列,每具棺木都是由六個人抬著。兩側是王遠方挑選出的一百名持槍“儀仗兵”隨行。戰死士兵的家屬們則抱著一個木頭牌位跟在後面。
趙新和劉勝等人為了爭取民心,也都加入了抬棺隊伍;勝海舟等人一看趙新都這麼做了,雖然不是很願意,但也都加入進來。
主公和大人們居然給賤民抬棺!兩百多號戰死士兵的家屬被趙新的這個舉動驚呆了,然後就跪在地上不住的磕頭。
趙新等人的這一舉動,很快便驚動了整個北海鎮。除了必須有人值守的崗位,所有流民都趕來了。
在江戶時代的島國,佛教文化佔據了喪葬儀式的主導地位。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去世後都採用佛教儀式送葬,貴族佛教化的葬禮被貫徹的很徹底。戒名、牌位、石塔,以及華麗的送葬品都有賣的。而庶民一般只能是用風葬的形式卷個席子露天找個洞一塞。
殯葬中的“殯”字的原義是對貴人送葬的儀式。即在土葬之前,先把棺木放在建築物內所舉行的儀式。到了現在,“殯”的意思已經轉變為“通夜”,也就是親朋好友一起整夜守靈。
不過,北海鎮目前沒有僧人,趙新等人暫時也不想引入。為了以示莊重,自己這些人抬棺總比找僧人唸經強吧。
因為時間倉促的關係,所以犧牲士兵的墓碑暫時都用木板代替,等以後再換成石頭的。
木板上的碑文是陳青松、勝海舟和沈敬丹三人用毛筆寫的。上面寫明瞭犧牲士兵的名字、來自何地、何時到的北海鎮、何時參軍、在什麼戰鬥裡犧牲的。
趙新在前天對所有犧牲士兵家庭發放了撫卹。撫卹金的標準是參考普通士兵每年三十六石糧食的工資標準,每家是五百石糧食;同時所有犧牲士兵家庭優先安排土地和房屋。
當這一安排以告示的形式宣佈後,所有的流民家庭都轟動了。他們沒想到,趙大人居然會給這麼多的撫卹。
說到這個,就要提一下這個時代島國幕府和滿清朝廷的撫卹制度問題了。島國對平民是沒有撫卹一說的;至於武士,戰死後讓後代繼承家業就好了。
江戶時代,將軍直屬的旗本、御家人想要繼承家業也並非容易的事。需要完成“素讀吟昩”的學問測試,透過者才有資格繼承家業。因為儒家文化在江戶時代極為盛行,所以學問測試就圍繞著儒學展開。想要透過學問測試,就需要從小就接受漢文培訓。測試時,考官會從四書五經中隨意指定一本,要求測試人員正確朗讀才行。
至於滿清,那比幕府可強多了。如果是八旗官員陣亡,就會依照品級發放葬銀及撫卹金。朝廷的工部還會下發專門的立碑費用。具體到戰場上的將士死亡,前鋒等就會有兩百兩的撫卹金,甲兵有一百五十兩,炮手則是一百三十兩。假如是黎大剛這樣的四品二等侍衛戰死,撫卹金的標準是四百五十兩道五百五十兩之間。
在沈敬丹和老黃兩人看來,趙新定的這個撫卹標準實在太高了。不說土地和房子,現在江浙一帶的糧價市面上是一石米一兩五錢銀子;五百石米就要摺合750兩。尤其是山東、河南一帶這兩年災情頻發,五百石米的價格還會更高,每石高達2.5兩。
因為自己的小妾懷了孕,沈敬丹就沒有跟著去看熱鬧,老黃倒是去了,遠遠的站在了人群外面。
對於倉促準備的軍葬儀式,王遠方和劉勝等人還是頗多遺憾。一是北海鎮到現在還沒有自己的軍旗,二就是沒有號手。丁國峰之前從自己的手機裡找到個熄燈號的影片片段,趙新就找了個音箱當場播放。
當所有棺木被放入墓穴後,王遠方立正高喊“預備!”一百名“儀仗兵”馬上從立正據槍的姿勢轉為舉槍斜指上方天空。
“開火!”
“砰!”
劉勝高喊一聲“敬禮!”。
“唰!”的一聲,除了鳴槍士兵外的其他士兵立正舉手敬禮。而隨著第一次射擊開始,熄燈號的聲音悠悠響起。流民們此時也都鞠躬行禮,戰死士兵的家屬則終於忍不住痛哭。看到如此場面,連老黃這個平日裡大大咧咧的人,鼻子都有些發酸。
葬禮結束後的幾天裡,北海鎮因清軍突然進攻而受到打斷的墾荒計劃再次全面鋪開。
經過陳青松的兩天的初步培訓,張波和劉錚除了給孩子上課以外又多了一項任務,每天下午駕駛著9620RX怪獸開始在西拉河西岸的沼澤平原上縱橫馳騁。
萬造和茂助這兩個不喜歡砍砍殺殺的,帶領著兩千多人開始修建從北海鎮到富爾佳哈河口的山路。
洪大夫兩口子除了平常給流民們看個頭疼腦熱的小病,還要管著傷員以及“赤腳醫生”的培訓。由於兩人對流民們的個人和北海鎮公共衛生抓的緊,所以暫時還沒有成規模的傳染病發生。
趙新已經託安德魯幫忙採購一批天花疫苗,他準備給北海鎮所有的孩子接種。沒辦法,天花疫苗國內已經很難買到了;八十年代後已經全面停止接種,之後的孩子打的都是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
考慮到這次清軍來襲時,倉促躲到東岸的人們都沒有住處。趙新便決定在東岸俘虜營以北再開闢出一個大面積的區域,修建一個大型堡壘。於是那些被俘虜的漢人奴隸和披甲兵們,也在持槍治安警的監督下,用繩子在腰上綁成一串,每天在西拉河東岸搬運木頭。
而那位大內高手黎大剛因為槍傷還沒痊癒,所以還得繼續蹲班房。
王遠方等人則忙著繼續訓練新兵。士兵們除了每天的佇列、技能訓練,現在晚上還增加了識字課。不過考慮到這個時代農民的各方面素質,這些人想要成為一個合格計程車兵,距離還很遙遠。
生產香菸的家庭作坊已經小規模試執行。目前這些作坊還都是加工松木板的煙盒或是圓筒,至於捲菸的生產,考慮到電力和保密的問題,被趙新放到了東岸趙亮的工坊附近。
整個捲菸作坊並不大,裝置佔地也就十平米,兩臺捲菸機總共才需要六個人操作。正常運轉的話,每臺裝置每分鐘可以生產香菸120支;不過目前工人還不夠熟練,每分鐘也就80支的樣子。香菸的過濾嘴、菸草、捲紙、鋪料這些都是單獨採購的;而像發酵室等裝置,趙新準備等以後流民的知識水平上來後再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