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江南道節度使的奏疏,眾臣雖然覺得昭寧帝為此答應議和,對北涼而言乃是奇恥大辱,但是也說不出勸阻的話,只好閉上嘴巴。

最重要的是,他們太瞭解他們陛下的脾氣了!

他們的陛下,是個講道理的帝王,只要諫言有道理,陛下就能虛心接受,哪怕陛下自己的觀點被駁斥的體無完膚,陛下也不會在意怪罪;但如果是陛下執意要做的事情,除了皇后娘娘,誰都勸不回來!而皇后娘娘從來都是站在陛下一邊的!

嘉耀十三年,東陵和北涼之間的戰爭,最終以兩國議和而告終。

雖然東陵最終退兵,但是這場戰爭對於北涼而言,堪稱恥辱!

這場戰爭從東陵與北涼接壤之地晉州郡開始,故而史稱晉州之恥。

被人打上門來,直逼帝都長安,甚至逼得皇后帶領皇族眾臣前往洛陽暫避!

上至昭寧帝,下至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不覺得憋屈,自太祖皇帝立國以來,除了開國那些年,他們什麼時候被人逼得如此狼狽過?

至於和東陵互遣皇子為質?

真是笑話!

北涼開國兩百餘年,從來都是他國派遣皇子入北涼為質子,什麼時候有北涼皇子入他國為質子?

昭寧帝面前擺著一堆皇族宗親遞上來的奏疏,也氣得不行,這些皇族宗親就差沒指著他鼻子罵他辱沒祖宗了!

這些人真以為他想議和嗎?他難道不想把東陵打出去嗎?

但是不行,至少現在不行。

在昭寧帝看來,他身為天子,受萬民供奉,便有責任護佑他的子民,未能及時賑災、安置受災的子民,已是他的過錯,所以趙哲主動提出議和,昭寧帝便決定先答應下來,東陵帶給北涼的恥辱,遲早有一天要洗刷,但不是現在。

只是議和歸議和,昭寧帝一開始並不打算遣皇子入北涼為質子,他有七個兒子,數量不算少,可是無論哪一個都很金貴的好嗎?還沒多餘到要送去東陵為質子。

然而昭寧帝沒想到趙哲很光棍,帶領大軍退回東陵後,見雙方使團在東陵和北涼邊境扯皮扯了幾個月,一直扯到第二年春天,還沒把互派皇子為質這件事情談攏,很乾脆的先把一個兒子送到了北涼長安……

並且還讓人給昭寧帝送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朕為了表達出誠意,先把兒子送過去,蕭鼎該你了。你要是不把你兒子送過來,就是沒誠意,那咱們還是繼續打吧!朕知道你不怕打仗,可你別忘了,你那邊還有南越和漠北,你確定要跟朕死磕?

昭寧帝氣得當場把信撕了個粉碎!

不過,等冷靜下來之後,昭寧帝又感到十分疑惑。

趙哲御駕親征一路打到潼關,被楚淵擋回去之後,又果斷撤退,最終只佔了北涼邊境兩座城池。

如此一來,趙哲的舉動就讓人十分疑惑了,就為了奪取兩座城池?這根本說不過去!而且互遣皇子為質不是必須要做的事情,趙哲為什麼非要堅持?

很顯然,趙哲身為一國之君,絕對不會心血來潮,必然有著某種目的。

但是,趙哲沒辦法解答昭寧帝的疑惑了。

北涼嘉耀十四年春,三月二十九,東陵皇趙哲舊疾復發,山陵崩,皇后嫡子、年僅九歲的趙昱於靈前繼位。

正如趙哲所說,北涼在和東陵打仗時,昭寧帝不可能不顧忌南越和漠北,尤其是漠北,年年都要寇邊劫掠,肯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到時候北涼一邊要和東陵打,一邊還要防備南越和漠北,無疑會處於很被動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