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什麼叫欺上瞞下(第1/3頁)
章節報錯
正德五年元月,天子一道聖旨哄傳天下,一時之間天下為之沸騰。
尤其是在年前天下官員本已經得知變法的訊息的情況下,無數官員紛紛上書彈劾,意圖改變天子的想法。
可是事實卻是出乎無數抱有極大期冀的官員的意料,哪怕是朝堂之上至少有大半的官員齊齊反對,可是天子依然是選擇支援李桓。
如果說單單是如此的話,那倒也罷了。
變法之事古來有之,可是能夠成功者卻是寥寥無幾。
對於李桓一個年不過二十許的黃口小兒,再加上李桓的出身註定了其在官場之上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什麼助力。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他們這些官員不去幫李桓,那麼便是李桓有再多的想法也是絕對無法施行下去,單單是他們一個不配合,那麼便可以直接讓李桓的改革徹底夭折、胎死腹中。
但是朝堂之上王陽明這位名滿天下的一代大賢,內閣閣臣竟然是旗幟鮮明的站在李桓一邊,這一下便讓李桓有了施展的空間以及幫手。
最為讓天下間諸多官員以及地方豪強、士紳們心中擔憂的事情終於還是發生了。
也就是天子的聖旨通傳天下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以李桓為首的改革派便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之舉。
李桓同王陽明首先選擇的便是京畿之地以及周邊數省之地,大量的中樞官員組成一支支的隊伍開始分赴各地推行攤丁入畝之法。
每一支監督地方進行變法的隊伍由李桓抽調了錦衣衛、東廠以及朝廷派出的文官,一行數十人。
當然說指望這些人去親自施行攤丁入畝之法,放在偌大一府之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些人最多就是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
不要小瞧了這些人,這些人就是李桓以及朝廷的眼線,但凡是有地方官員敢從中弄虛作假的話,絕對逃不過錦衣衛、東廠的眼睛。
若是這期間有官員敢從中作祟,一旦被抓到了把柄的話,那麼就不要怪李桓不講什麼情面了。
順天府薊州玉田縣
玉田縣縣衙大堂之中,幾名身著官服的官員正一個個的齊聚一堂。
一縣之縣尉、教諭等官員足足有十幾名之多,可以說這些人便組成了整個玉田縣的核心階層,這些人負責上下通傳朝廷的政令。
做為政權不下鄉的大明,真正的政令也就是能夠下達到縣這一級別,至於說更下面的鄉村之地,那就真的是有心無力了。
也就是說在場的這些官員便是大明統治一縣之地的最底層的官員了,朝廷的政令如何,解釋權自然也就掌握在了這些人的手中。
朝廷政令如何推行,要怎麼推行,最終還是要看這些人如何的解讀、安排。此時做為玉田縣縣令的正是弘治十三年的進士張可。
這位張縣令是於三年前就任玉田縣縣令的,當時是走了朝堂之上一位侍郎的關係,而恰恰那位侍郎正是昔日的內閣閣老王鏊的門生弟子。
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張可也就被視作是王鏊一系的官員。
此時的張可坐在大堂之中,目光落在在場的一眾人身上,輕咳一聲緩緩開口道:「諸位,朝廷的旨意想來大家都看到了吧。」
眾人沒有開口,只是目光卻落在了張可的身上。
張可對於一眾人的反應倒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這些人哪一個背後不是代表著玉田縣的地方豪強、鄉紳啊。
他這位縣令若是沒有在場這些人的支援的話,恐怕他的政令都無法出縣衙一步。
對於不久前朝廷下達的變革稅賦制度,命令地方官員開始釐清地方人口以及田畝,然後如實上報朝廷。
這一命令其實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