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聞言忙道:“陛下旨意下達後,屬下已經第一時間派人前去通知王御史前來此地匯合,或許那位御史大人就如同那些文官一樣,根本就不記大人將他從貴州龍場那鬼地方調回京師的恩情,故意擺架子也說不定!”

不只是陳耀有這般的想法,可以說在場一眾人,包括那位新來的趙大柱也是一樣的想法。

朝堂之上文官瞧不上武將,早已經是一個慣例,更何況還是監察御史這樣清貴的官員,真要說王陽明會高看他們一眼,便是他們自己都不信。

李桓雖然也知道這位五百年來僅出,儒家最後一位聖人肯定非是凡夫俗子可比,但是他對王陽明的印象更多的是來自於後世的記載,至於說王陽明本人究竟秉性如何,李桓還真不好判斷。

畢竟他與這位名動後世的儒家大佬從沒打過交道,更是連一面都沒有見過。

不過李桓倒是不認為王陽明會因為他錦衣衛以及武臣的身份而對他有什麼看法,如果說真的如此的話,那他就不是王陽明,未來的心學集大成者,成為世人公認的儒家最後一位聖賢了。

陳耀看李桓神色平靜,倒也看不出李桓到底是什麼心思,心中不禁對那遲遲還沒有到來的王守仁生出幾分不忿來。

看著李桓,陳耀道:“大人,要不要屬下派人去催一催對方,大人才是此行的正使,而他不過是一個副使罷了,就算他是清貴的監察御史,也不該讓大人在這裡等著他吧。”

李桓擺了擺手笑道:“不必,那王陽明又不似咱們一般早有準備,一得了聖旨便可隨時出發,再等等就是了。”

既然李桓這麼說了,眾人自然是老實的站在那裡等著。

王守仁自己接到那一份聖旨的時候也是頗為訝異,同時心中那一團不解的謎團也一下子解開了。

本來王守仁被貶謫前往貴州龍場任一驛丞,日子雖然清苦了一些,可是他卻擺脫了世俗煩惱與種種糾纏,在那堪稱世外清淨之地潛心整理一身所學。

就在不久之前,他終於將一身所學融會貫通,悟出了心學一脈的至理。

在整理出自己所學所悟之後,王陽明想要在當地講學,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朝廷一道旨意將他召回,並且還是從一介貶謫的驛丞高升成為一道監察御史。

朝堂之上劉瑾權柄赫赫,氣焰滔天,而他當初就是因為得罪了劉瑾才被貶謫貴州龍場之地的,按說這種情況下,絕對沒有誰會冒著得罪劉瑾的危險將他這麼一個貶謫之人調回京師。

但是偏偏朝廷就傳來了這麼一道旨意,王陽明帶著滿心的疑惑回了京,然後去了督察院辦理了履任的文書。

王陽明還記得當時他拿著吏部的文書同督察院的吏員辦理手續的時候,督察院當中不少人看他的眼神是那麼的古怪。

當時王陽明還不清楚那些人看他的目光到底是什麼意思,不過沒有多久,王陽明便從一些友人口中知曉了其中的原委。

感情他之所以能夠從貴州龍場被調回京師,還獲任一道監察御史的清貴職位,完全是因為李桓奏請天子的緣故。

知曉自己是因為李桓才被調回京師,王陽明自然是非常不解,因為他自問同李桓根本就沒有什麼交集,也沒有什麼淵源。

當初他被貶謫地方的時候,李桓都還沒有入京,等到李桓入京了,他早已經在貴州龍場安頓下來了。

可以說如果不是李桓的名頭太盛的話,王陽明甚至都不知道李桓究竟是何方神聖。

看著那聖旨,王陽明突然之間生出一個感覺,那就是自己之所以被調回,恐怕就是為了給李桓前往福建一行做一個副使。

說實話,王陽明對於李桓並沒有什麼異樣的看法,至於說外界對於李桓的汙衊,王陽明自然是嗤之以鼻,孰對孰錯,孰是孰非,他王陽明還是能夠看得清的。

甚至因為他是因李桓的緣故才被調回京中,得以如了督察院,而督察院同李桓之間的糾葛,那是人所周知,可以說督察院之中的那些御史,十之八九都恨不得將李桓給彈劾落馬,然後給他定一個抄家滅族的大罪。

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同李桓扯上了關係的王陽明在督察院當中自然就成了一個另類的存在,不少人甚至暗中對其冷嘲熱諷,也就是王陽明經歷了一場貶謫,在貴州呆了三年,整個人心性早已經沉穩,對於旁人的看法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

看著手中的聖旨,王陽明召來身邊唯一的一名弟子徐愛道:“曰仁,收拾一下行禮,隨為師前去見欽差李桓!”

徐愛看著王陽明手中的聖旨不禁道:“老師,您真的要接下這一份聖旨啊,本來您因調回督察院之事便被督察院的眾人所誤解,若是此番接下這一份聖旨,做了那李桓的副使,到時候只怕所有人都會以為您同他乃是一黨。”

王陽明聞言不禁哈哈大笑,看了徐愛一眼道:“曰仁,為師行事,又何曾在意他人如何評價,若是他們認為王某是李桓同黨,那便是吧!”

徐愛聞言衝著王陽明躬身一禮受教道:“弟子這就去收拾行李。”

當王陽明帶著弟子徐愛出現在李桓面前的時候,李桓不禁頗為驚訝的看了王陽明一眼。

王陽明時年近四十歲,可是整個人看上去卻絲毫不像年近四十許的人,精氣神飽滿,已然有了宗師氣象。

“這是……”

李桓心中暗驚,都說京師乃是藏龍臥虎之地,但是李桓這段時間還真的沒有見到過什麼讓他看不透的人,就算是有隱形匿跡的強者,實力也不比他強出多少。

但是這會兒看著王陽明,李桓竟然有一種看不穿對方的感覺,王陽明給你給李桓的感覺就如同一方深潭一般,深邃而又不可揣測。

就在李桓打量著王陽明的同時,王陽明同樣也是在觀察著李桓,李桓名聲在外,哪怕是兇名,那也是知名度啊。

“好一個少年才俊,當真是國朝不可多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