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文官集團的干將(第2/2頁)
章節報錯
有人驚呼一聲道:“這怎麼可能,韃靼人已經被趕回草原近一個月之久,按說大軍早該各自遣返回各自駐地才是,為何至今大都督還沒有遣散諸軍,他……他這是想要做什麼?”
不過只聽那人話語之中的誇張之詞就知道對方所謂的驚訝完全是裝出來的,對方顯然是早就知曉這件事情,眼下不過是演給新任的左都御史陳文良看的罷了。
陳文良眉頭一挑,他不久前才從南京進京,雖然說進京之後便履任,但也不過是剛剛安頓下來沒有多久,說實話,像這等訊息,他還真的不清楚。
要知道這般的軍機大事,一般情況下也只有兵部、五軍都督府極少數的人方才知曉,在場九成的人其實是沒有資格知曉這等事情的。
方才那人的震驚明顯是裝給陳文良看的,可是卻有不少人的震驚是發自內心的,一個個的驚駭無比的看向左洋。
其中一名六科官員聞言面露震驚之色,駭然的看著左洋道:“左大人,你所言當真否?”
不單單是那名官員,其餘不少官員的目光齊刷刷的落在了左洋身上。
左洋冷笑一聲道:“諸位大人,這等軍國大事又豈是可以信口雌黃的,我所言句句屬實,那王陽明並李桓二人掌控大軍,卻是置內閣的命令於不顧,絲毫沒有遣散諸軍,班師回朝交付軍令之意。”
有人聽了左洋的話,驚駭的道:“這……這怎麼可能,王陽明、李桓他們到底想要做什麼,莫不是有謀逆之心……”
“不可能,這絕對不可能!”
一時之間,十幾人神色各異,顯然是被這訊息給驚到了。
這些人的反應落在陳文良的眼中,倒是讓陳文良暗暗的打消了對於一眾人的戒備之心。
能夠一步步的從底層爬到如今的高位,陳文良自然也不是傻子,他剛履任沒有多久,左洋等人便前來拜訪於他,這如何不讓陳文良心生警惕。
京中的波瀾陳文良多少也是有所耳聞的,對於那位囂張跋扈的大將軍李桓,陳文良自是沒有什麼好感。
畢竟陳文良在南京為官之時也是聽過李桓的兇名的,其他不說,就說他如今所執掌的都察院同李桓之間的淵源那就更深了。
這幾年來,單單是因為李桓而死的御史就有數人之多,對於這些人的來意,陳文良心中可謂是心知肚明。
本來陳文良還好奇這些人會如何開口,勸說自己針對李桓,只是沒想到左洋這一開口便直接爆出了這麼一個驚人的訊息出來。
同時陳文良心中也是暗暗吃驚不已,李桓、王陽明二人竟然沒有按照內閣的命令遣返大軍,反而是掌控數十萬大軍於陝西之地,這到底有什麼打算,還真的是不敢深思啊。
就在這個時候,一名督察御史道:“李桓、王陽明擁兵而立,不尊朝廷號令,欲謀反乎!”
不少人聞言皆是面色為之大變,這樣的話也只有這些御史才敢這麼肆無忌憚的開口。
果不其然,隨著御史蘇查開口,又有御史魏廣開口道:“王陽明、李桓二人抗命不尊,我等身為督察御史,理當奏明天子,彈劾對方,絕不允許此等不尊朝廷法令之悖逆之輩存在。”
左洋目光投向一直坐在那裡的陳文良身上緩緩開口道:“陳大人,不知您以為如何?”
眾人的目光自然是看向了陳文良,要知道陳文良能夠成為左都御史,執掌都察院,自然也不是一般人物,這位可是成化朝的狀元郎,歷數帝,又執掌南京都察院多年,在江南士林絕對是登高一呼,響應者眾多計程車林領袖。
而陳文良在文官集團當中也算得上是標誌性的人物之一,此番進京,一方面是文官集團在朝堂之上安插自家人手,一方面也是急需如陳文良這樣的老臣來壓制漸漸有崛起之勢的勳貴集團。
非但是都察院、這大半年的時間當中,文官集團可是從南京以及地方督撫大員之中抽調了十幾名無論是名望還是資歷都極高的重臣如今進入各部衙門之中。
陳文良在這些進京的官員當中甚至都入不了前三之列,不過即便如此,陳文良也可謂是文官集團的核心人物。
只是文官集團內部同樣有著各種派系之爭,很明顯,陳文良與左洋並非是一系,李桓在朝堂之上隱隱有自立一方之勢,自然而然的便有官員明裡暗裡依附於李桓。
陳文良雖然是文官集團的干將之一,但是誰也不敢保證陳文良對李桓到底是什麼態度啊,所以說便有了今日這麼一遭。
陳文良心中很清楚,左洋等人今日來拜見自己便是在看自己的態度如何。
心中一聲輕嘆,雖然說被人這麼試探,可是陳文良倒也沒有生氣,怪只怪前些年他們這些人當中兩面三刀之人太多,當初那麼多人投靠劉瑾,以至於許多昔日故交好友反目成仇,在朝堂之上相互攻訐。
在一道道的目光注視下,陳文良豁然起身,眼眸之中閃過一道精芒道:“諸位,李桓、王陽明掌控大軍,遷延不歸,置朝廷法令於不顧,可謂是心懷叵測,本官乃是督察御史,職責所在,理當為天子監察天下,彈劾不法官員。”
說著陳文良目光掃過眾人道:“本官意欲擬奏章一封上呈天子,諸位可願與本官聯名上奏,彈劾李桓、王陽明有不臣之心?”
陳文良目光灼灼,落在在場一眾人的身上,幾乎是將一眾人的神色反應盡數看在眼中。
左洋眼眸之中閃過一絲笑意,御史蘇查、魏廣則是相視一笑,而眾人之中不少官員看向陳文良的目光則是多了幾分認可。
只看這些人的反應,很明顯對於陳文良的反應很是滿意。
而此時左洋捋著鬍鬚笑道:“陳大人為天下士林領袖,今若上奏天子,彈劾李桓、王陽明二人有謀逆之心,必可警醒天子,功在社稷,能與大人聯名上奏,此為下官等榮幸。”
【如有重複,稍後重新整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