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大量的錢糧、財富全都聚集在了極少數人的手中,這些人就是盤踞地方上的豪強、世家大族。

此時李桓一身的風塵僕僕,而在其身後則是近兩千的振威營士卒,一路之上馬不停蹄,幾乎可以說除了歇息之外,所有的時間都拿來趕路,即便是如此,從西安府趕到榆林鎮,也足足花費了李桓等人數日的時間。

李桓身為大都督,幾日之間同振威營將士同甘共苦,絲毫沒有搞什麼特殊,不像許多監軍、總督之類,大軍行軍,這些人則是優哉遊哉的坐在馬車之上。

李桓這幾日同振威營一眾將士同吃同住,只讓振威營上下將士對李桓心悅誠服。

前方一陣馬蹄聲傳來,只看一眼就知道,來人正是撒出去的哨探。

大軍行軍,哨探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名精銳小旗縱馬而來,翻身下馬衝著李桓、關征二人恭敬道:“大都督、指揮使,前方發現三邊總督楊一清的隊伍。”

說著那小旗官道:“此時楊總督正帶人前來拜見大都督。”

李桓眉頭一挑,顯然是沒有料到竟然會在進入榆林道地界之後,遇上楊一清這位三邊總督。

說到楊一清的話,說實話,李桓對這位還是頗有了解的,畢竟這位也算是正德一朝允文允武的人物了。

尤其還督撫三邊重鎮,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封疆大吏,當初朝堂之上,甚至有人建議將楊一清這位封疆大吏調回中央,進入內閣,執掌兵部。

由此可見楊一清此人絕非是一般人物。

遠處一片煙塵滾滾而來,只看那煙塵的規模,差不多有數十騎,若是不出意外,當是那小旗官所言的楊一清等人。

李桓纏著一旁的關征道:“關指揮使,陪本督去會一會這位楊總督。”

關征應了一聲,驅馬跟在李桓身側緩緩上前。

很快就見一隊騎兵呼嘯而來,為首的赫然是一名身著巡撫官服的中年官員,只看其在戰馬之上駕輕就熟的模樣就知道,其騎術絕對不差。

而在其身後則是一隊精銳騎兵,只看這些騎兵的氣勢、風貌,絕對都是邊軍之中的精銳。

幾桿旌旗迎風飄飛,楊字大旗烈烈招展,氣勢煞是不凡。

楊一清時任右都御史、陝西巡撫,總制三鎮軍務,督管延綏、甘肅、寧夏三邊軍陣,又被稱之為三邊總督。

榆林鎮也就是延綏鎮,正是九邊重鎮之一,加上甘肅、寧夏兩鎮,正是三邊重鎮。

所以說楊一清不單單是朝廷的右都御史,更是陝西一省之巡撫,又總督三邊重鎮軍務,權柄之盛,可謂封疆大吏。

放眼大明,地方上能夠與之相媲美者,可謂是寥寥無幾。

楊一清同李東陽、劉大夏被世人並稱為楚地三傑,可是相比李東陽、劉大夏乃是純粹的文人,楊一清非但是文治能力冠絕一時,同樣在武事方面也有非同一般的造詣。

楊一清更是在後來官至內閣首輔,號稱出將入相、文德武功,可比唐之名相姚崇。

腦海之中閃過關於楊一清的訊息,而此時楊一清也帶著一眾人馬到了近前。

李桓打量著楊一清的同時,楊一清同樣也在打量著李桓、

對於許多地方官員而言,別看李桓在京師、福建幾地兇名赫赫,但是在其他地方,卻是未必。

哪怕是朝廷的邸報之上屢屢有關於李桓的事蹟,可是對於一些官員來說,能夠知曉李桓的名字,那已經是不錯了。至於說更多,還真的有不少人沒什麼興趣。

但是楊一清卻是不同,楊一清為官數十年,自成化朝便已經踏入仕途,歷經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也是幾朝老臣,在朝中多有故舊之交,門生故吏更不在少數。

再加上楊一清為三邊總督,不可能不關注朝堂之上的變化,所以說對於李桓,楊一清了解的非常清楚。

月餘之前,楊一清便已經從朝廷的邸報之上知曉天子親派李桓為欽差前來陝西督查地方賑災事宜。

按說楊一清身為陝西巡撫,陝地大災,他這位巡撫也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是無論是朝廷還是天子都沒有怪罪楊一清的意思,非但是沒有懲處,反而是讓楊一清坐鎮將三邊軍鎮,為朝廷看好邊軍。

所以說楊一清看似掛著巡撫的名頭,其實對於陝地的政務根本就沒有插手的餘地,更主要精力則是放在了約束邊軍,不使邊軍生亂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