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說兩個字:失望,四個字:非常失望,甚至是帶著憤怒,受眾年齡大概在10歲,不能再高了,完全是部非優秀兒童片,成年觀眾全程尷尬摳腳趾,15分鐘就產生強烈退場衝動。

問題是宣傳時沒有任何字眼提醒是子供向,閤家歡也是大人孩子都會喜歡的意思啊!我主要衝著黃渤和範偉去,結果黃渤是人設乏味的配角,範偉加起來能有2分鐘的戲份?

片名起的蠻詩意,外太空的莫扎特,有種音符漫天飛的浪漫;

但是.....

劇本毫無想象力,各種俗套、刻板印象、降智糊一大堆,《ET》+《長江七號》+《終結者》=不及格,結尾竟然還碰瓷《一一》!!從未見過如此哭笑不得的“致敬”。

本質上來說,電影、都屬於“觀念真實”,歷史上並沒有宋江、李逵,最多有個飄渺模糊的原型,但並不妨礙《水滸傳》反映當時社會的世態人情,故事不怕“虛”,關鍵在於那個“構”字,編得出色騙過觀眾就是好手段。

而《外太空的莫扎特》從表皮到內裡全透著假。

任大望逼兒子任小天練鋼琴,以補償未實現的音樂夢,可兒子卻喜歡星辰大海(天文),此衝突設定沒問題,只是很怪,任大望年輕時玩搖滾卻讓兒子學琴,牆上貼著郎朗的海報,理由是鋼琴比吉他貝斯鼓更容易出頭,是誰給你的勇氣?

彈鋼琴比玩搖滾要卷得多好嘛.....

郎朗是十萬百萬裡挑一的結晶。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為了給郎朗老師加戲。

家長雞娃內卷已是個被聊爛的問題,孩子想被按著頭報各種班麼?家長想那麼累麼?當然不,這不是被社會現狀逼的麼?別提西方國外,中產階級精英雞起娃來一樣一樣的。

再拿雞娃家長是摧殘孩子童年說事兒,編劇沒養過孩子吧,現實不完美但也沒有那麼誇張,對了本片編劇有6位,但最終是shi是金子,都得聽陳思誠的。

看完此設定你腦中大概會有如下劇情預期:

任小天聯合身邊小夥伴對抗父愛霸權但一次意外他理解了老爸的苦衷並重新認識愛上了音樂並順便解決了一次大危機父子倆抱頭痛哭彼此諒解兒砸我錯了不老爸是我的錯,嗚嗚嗚嗚嗚大團圓噢yeah世界如此美好。

恭喜你,幾乎全猜對了!都什麼年代了,竟然還有人會拍這種一眼望到底毫無戲劇潛力騙小孩都嫌低幼的故事,陳思誠坐擁國內頂級資源,就弄出這麼個玩意?

推動父子和解的關鍵是一個叫莫扎特的外星萌寵,我第一眼看以為是岳雲鵬為原型設計的。

外星萌寵這個設定,讓人一下子就想到星爺的《長江七號》,當年上映時被罵慘了,那是因為沒有同行襯托,14年後《莫扎特》讓《長江七號》自動加一星,怪不得前幾天星爺幫陳導錄影片打Call,從心眼裡感激啊!

故事亂七八糟毫無邏輯,幾乎沒有一處說得通。

初中校園弄得跟CBD促銷廣場一樣,學生老師沒一個正常人,不是腦殘粉就是行走的機器人,全中國也找不出這麼個校園,假得旁若無人志得意滿。

愛欺負人的馬元前半段人設是校霸,這種壞孩子比好學生更早熟懂得社會法則,後面突然成了小白兔,三歲時老爸怕他不能接受媽媽去世的現實,編了個瞎話說去外星球搞基建了,十年後他真的在等母親從外太空歸來,哭得梨花帶雨,這不是童真,這是蠢,而且是成年人臆想出來的蠢。

這還只是小問題。

看了快一小時,外星人莫扎特做的所有事,跟它到地球的目的有什麼關係麼?

這裡借鑑了《終結者》,任小天幾十年後會成為地球與地外星球溝通的重要紐帶,所以他必須成為天文學家,否則未來就會改變。

那問題來了:莫扎特為什麼要幫任小天練琴,彈的不好不就讓老爸知難而退了?為啥搞那麼多事?得了鋼琴賽冠軍不是會威脅到他當天文學家?

還有,任小天練了幾年琴,卻只會彈單音節小星星,然後特訓三十天拿到頂級鋼琴比賽冠軍,熊大喜洋洋也不敢這麼胡編啊!如果孩子真信了這種故事,難道不是誤人子弟?覺得成功很簡單?

演員問題也很大,黃渤毫無發揮,榮梓杉長個兒不長演技,變聲期尷尬,在《隱秘的角落裡》這小孩多驚豔啊,片中感覺像個從未演過戲的素人,臺詞肢體都很糟糕,童星悲劇近在眼前。

說到底還是導演調教的問題,人也是你選的,全責。

反而是姚晨演的那個假冒外星公主還算有意思,貢獻了全片我唯一笑出來的點:表演系?是最沒用的系。

不過你深究一下,她為什麼後來要綁架莫扎特?又不存在詐騙競爭關係,綁來幹什麼?

反正就是想到哪兒編哪兒,兒童片您也得講個基本邏輯啊。

唯一值得說的,大概就是特效了,確實花了錢,莫扎特的動作捕捉和結尾幾個大場面價格不菲,目測整片投資超過一個億,以現在的票房走勢,虧本板上釘釘。

看完電影后我對陳思誠路轉黑,說憤怒並不為過,以前覺得他是個精明的商業導演,《唐探》系列好歹娛樂性算可以,但《外星的莫扎特》擺明了騙錢,我都能想象出他在創作會上的嘴臉:

哥就是能賣座,怎麼拍觀眾也會買單,聽懂掌聲。

在好萊塢陳思誠這種水平的商業片導演一抓一大把,別太飄你也就那麼回事。

真誠娛樂觀眾賺錢了咱不眼紅,拿這種垃圾矇事兒沒人慣著你,活**該,什麼?聽說豆瓣已經落到4.8分?我覺得還是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