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看完了,韓露更沉默了,她坐在影廳椅子上,長時間說不出話來。

劉尚嘆口氣,給韓露道歉:

“不好意思啊,我真不知道這部電影能拍得這麼爛,我本來是想帶你出來找樂子的。”

韓露忽然噗嗤一笑:

“嗯,找到樂子了,劉哥,我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你是想說,陳思誠這樣的大導演都在拍爛片,我只是沒拿獎,有什麼墮落下去的理由呢?我明白了,我會振作起來的!”

劉尚楞了一下,嘴角幹抽,不住地點頭:

“啊對,是這樣的。”

韓露又問劉尚:

“劉哥,到你分析的時間了,像分析《隱入塵煙》那部電影一樣,分析一下這部電影吧。”

這可難倒了劉尚,好電影一個鏡頭就可以分析兩萬字,爛片只能吐槽唄?

劉尚現場發揮:

“《外太空的莫扎特》這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其實並不複雜。

兒子任小天懷揣著天文夢,父親任大望卻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兒子身上,固執地希望他能夠成為像郎朗一樣的鋼琴家。

在父子間的矛盾不斷升級之時,外星人“莫扎特”在機緣巧合下來到了任小天身邊,給他解決了不少在家庭生活和校園生活中遇見的困難。原來,“莫扎特”探測到本應成為天文學家的任小天的人生軌跡有發生改變的傾向,於是特來幫助任小天堅定自己的夢想。

然而,在運用自己的外星能量的過程中,“莫扎特”也因暴露出了自己的“外星人”身份而落入賊手。隨後,任小天及朋友一起前去解救“莫扎特”。

在此過程中,父子兩人也最終化解矛盾,達成和解。

如此梳理下來,影片的故事邏輯雖然落入俗套,卻也不算出格。

配合電影臺詞與情節橋段中特意埋下的包袱,似乎也可以成為無功無過的暑期檔爆米花電影。

然而,或許是電影中囊括了太多的元素,又或許是因為導演打算將之打造成系列電影,在套路化的主線之外,《外太空的莫扎特》安排了太多分散而龐雜的支線。

觀影體驗就猶如觀看快速轉動的萬花筒,浮光掠影般的視覺刺激難以掩蓋潦草故事所帶來的無力感。

音樂,是任小天在父親壓迫下所必須習得的特長,也是“莫扎特”用於完成不可能之事的能量。

它本可以是任小天在未知旅程中逐漸理解父親、與父親和解的橋樑,在電影裡卻單純成為了“莫扎特”動用超能力的工具。

我們無法感受到音樂之美,也難以在“工具性”的旋律之中產生代入感。

科幻,是該片的一大賣點,也是“莫扎特”在運用超能力時所試圖給予觀眾的視覺刺激。

然而,精緻的畫面雖能看出經費在燃燒,卻一點不尊重科學常識。

當天空中的行星都開始脫離軌道自行排列組合,熱愛天文的任小天難道察覺不出其中的異想天開嗎?

家庭,本是影片中最能引發共鳴的軟肋。

父子之間的爭吵與抗衡,也不過是為了最終的相互理解所做出的鋪墊。

但本片卻並未給出化解家庭矛盾的上佳方案:

兩人的和解並非因為父親任大望學會了尊重兒子的天文愛好,而是以兒子拿下鋼琴大賽的冠軍收尾。

對刻板父子關係的延續,也進一步減弱了影片所期望表達出的對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做了太多的加法。

在混搭的風格之中,既渴望梳理出龐雜的主線和支線,又想要塑造出鮮明的人物群像。

然而,這套“組合拳”非但沒有滿足觀眾的期待,卻還使得基本的故事講述東拉西扯。

如果做做減法,去清晰地勾勒主線,而不求貪心地面面俱到,或許這部影片能收穫更好的呈現方式。

刻板的威權家長,過時的代際衝突:臉譜化的人物與空洞的教育批判

導演陳思誠在接受採訪時曾經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