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宅這麼久,不如多看點電影,如果你看了擊敗你的那部《隱入塵煙》,你就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失利,別人為什麼會得獎了。”

“啊?我不想看。”

韓露捂住臉。

劉尚問了一句:

“你是真想退出導演界,以後都不拍電影了?”

韓露悠然嘆口氣,放下手,跟劉尚看起電影來。

《隱入塵煙》影片講述了一對夫婦在西北農村的土地上耕耘的日常。

夫婦之間,男的大齡單身且貧困,女的身患隱疾、不良於行。

影片也從婚姻的初始,記錄了夫婦兩人從陌生到熟悉的全過程。

《隱入塵煙》的特殊之處不僅在於在傾向於冷落苦難的國產院線電影中展示了具象化、富有感染力的底層生活,更在於電影圍繞著新世紀之後被冷落的鄉村與鄉土生活展開。

影片對於土地的展示,和第五代電影的壯闊與第六代電影的反叛均有所不同。

影片的主人公,西北荒原上的農民馬有鐵和曹貴英乍看之下是非常典型的“失語者”,但《隱入塵煙》在刻板印象之外,展示了“庶民”的發聲。

影片更透過不動聲色的細節,展示了兩人之間萌發的愛情。

一如戈達爾的《受難記》中所說:

“每個人都應該熱愛勞動或者努力去愛。”

《隱入塵煙》展示的,恰是這樣一種命運,掙扎在必要性的生存和非必要性的愛之間。

而這種展示,在當下顯得難能可貴:

它證明電影仍有這樣的力量。尤其在這個躑躅前行的時代,為部分人開啟一扇通向未知和真實的窗。

看《隱入塵煙》的全程,讓人反反覆覆地想到一句俗語:

“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這句話給人的感覺特別具象,正是《隱入塵煙》中對於貧窮的描寫。

一對生活在西北荒原上的中年夫婦,明明過著一日三餐、春播秋收的生活。

但這種平淡生活中,又無處不在地有種“命懸一線”的氣息。

這條“線”,就像是俗語中的麻繩。

被枯竭的資源繃緊了、被命運拉扯到極限。驚魂動魄的日常,隨時就可能會崩落。

由素人演員武仁林(也是導演李睿珺的姨夫)和知名演員海清主演的《隱入塵煙》,肯定是近幾年中國院線電影中的異類。

異就異在上面說的,對於貧窮過於具象的描寫。影片講述的就是一對夫婦在西北農村的土地上耕耘的日常。

夫婦之間,男的大齡單身且貧困,女的身患隱疾、不良於行。

影片也從婚姻的初始,記錄了夫婦兩人從陌生到熟悉的全過程。

觀看時,你因為共情,而時時感覺到真實的痛感和虛弱:

丈夫的靜脈血從抽血管中不斷游出、夫婦倆從一間破敗但尚有生機的危房裡被趕到另一間危房、大雨來了要把烈日下辛辛苦苦堆好的磚石沖毀……

影片的排程和演員的表演非常巧妙,能讓觀眾代入與己處境完全不同的兩人。平房原本只是一間不起眼的農村自建房,但仰賴慢電影的力量,當你在長鏡頭裡見證了一個寄託了愛、希望和汗水的家被一磚一瓦地建立起來,在其被挖掘機冰冷地摧毀時,就完全有一種切膚之痛。

這些過於真切的生理痛楚,會讓人想到羅蘭·巴特筆下,卓別林飾演的無產者。

卓別林並不扮演能言善辯、主張明確的底層反抗者。因為對於陷於貧困泥沼的人來說,具象化的飢餓已經耗盡所有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