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90%的大多數,木佔佔鏡頭裡記錄下的那些日常點滴,可能才是流光溢彩的霓虹燈背後,這個行業本來的模樣。

木佔佔紀錄片的講述——

我朋友圈裡的熟人,一連走了兩個

2017年入行之後,我一直在各個劇組拍攝劇照。

劇照一般用於後期宣傳,好的劇照要能抓住整場戲的核心,呈現人物、事件、環境、情緒之間的關係。

通常來說,一部戲的劇照,基本都是在演員拍戲的過程中抓取的。

這就要求劇照師在現場,得有見縫插針的能力,一方面不能干擾正常的拍攝,另一方面又得在有限的空間內,抓拍到決定性的瞬間。

在拍攝現場,比較好抓拍的位置,一般都是攝影機的角度。

我得拜託攝像、燈光,幫我預留點拍攝空間,於是常跑去和他們聊天,一來二去大家熟絡了,自然也就打成了一片。

我那時每天陷在片場十幾二十個小時,一天要拍攝幾百張照片。

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主演的群像或特寫。

後來照片拍多了,我就想啊,主演從來不缺人拍,可他們身邊那些忙來忙去的工作人員,好像很少有人,去記錄他們的工作狀態。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萌生了給工作人員拍照的想法。

一部廣告電影的片場角落,因為製作週期短,整個工作強度大,現場的工作人員連續熬了60多個小時後,倒頭就睡。

在雨中堅持拍攝也是常態。

在劇組幹活的人,大都沒有固定的收入,更不用談所謂的五險一金。

絕大多數的人其實就是影視“民工”,跟著自己工種的“包工頭”四處打工,幹完一部戲,賺一份的錢。

所以,外界看來等級森嚴的劇組,其實是個非常鬆散的組織。

製片組、導演組、攝影組、美工組……

各組都有自己的帶頭大哥,百來號人聚在一起,共同幹完這兩三個月,然後就又各奔東西了。

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組織結構鬆散,需要“人制”,劇組才會給外界留下等級森嚴的印象。

雖然沒有五險一金,但劇組還是會為每個進組的工作人員,買一份保險,畢竟在片場,很多工作都存在著潛在的風險。

就像有一年,我朋友圈裡的熟人,一連走了兩個。

其中一個,就是一位在片場離開的武行。

我記得他30歲出頭的樣子,剛剛當上父親。

據說出事那天,他在片場試威亞,好像裝置出了問題,人當場就沒了。

這樣的事故,在我們圈內隔三差五就會傳出,但每次只有當有名氣的演員發生意外,媒體爭相報道,外界的人才會知道。

明星出事是新聞,但普通的劇組人員出事,一般只是按較低檔的保險標準賠點錢,然後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威亞一般也由武行人工控制,演員在空中做帥氣的動作,後面需要一群武行兄弟跟著節奏拉威亞繩。

能控制威亞方向、不讓自己打轉的人,可以採用單人上下拉繩的方式。

但經驗不足的人被吊起來,會左右搖晃,所以需要再加兩根牽引繩來固定位置。

我曾跟一個武術指導聊過這份工作,他當時說,武行負責的,其實主要就是兩塊內容:

一塊是如果有打戲,他們得保證動作看起來利落又漂亮;

另一塊就是,得避免危險發生。

因為要避免危險發生,火燒人這類高難度的動作,一般也交會給專業的武行做。

完成動作前,他們通常會先穿一件防火的石棉衣,然後再在外層衣服上塗抹凝固的汽油,最後才會點火,燃燒。